PART 01
各色面食
山东人喜食面食,好像更爱吃硬面。
青岛有名的王哥庄馒头,有一个海碗大小,很硬,在笼屉上热过之后就变暄腾了,越嚼越香,但外地人吃不惯。
淄博出锅饼,有锅盖大小,半寸多厚,更硬,干吃很难下咽,都是烩了吃。
我姑姑会烙一种比锅饼还硬的火烧。这种火烧有十二三公分大,厚薄和锅饼差不多。她每次从老家来,总会带一些。这种火烧也是烩了吃,干吃咬不动。
还有更硬的杠子面火烧。揉面是把一根木杠子插到墙上的洞里,支点就是面团,人使劲压杠子以代替手工揉,其硬度可想而知。
山东人为什么爱吃这么硬的面食呢?可能跟外出干活自带食物有关吧。
山东人把馒头、火烧、窝窝头一类主食叫干粮,就是说其中的水分少。
再做得很硬,水分就更少,时间长一点也不容易变质。只是干粮太干,吃的时候得有点汤水。
我对我们山东的面食颇为得意,以为无人能及,吃了山西的面食,才发现自己的孤陋寡闻。
山西人也吃面条,但猫耳朵、刀削面、揪片、压饸饹……则是别处没有的,而且种类极多。
山西人有粗粮细做、细粮精做的传统。以猫耳朵为例,面揉好后擀成薄饼,切成细条,再切成半个骰子大小的小块,一个一个地用手指碾压,小面块就变成了猫耳朵的形状。
经过这么多工序,特别是最后的碾压,劲都吃进面里去了,所以这种面筋道而滑,可以煮熟了加卤,也可以煮熟了再炒。
我去过甘肃,兰州人对外地人把兰州牛肉面叫成兰州拉面很不以为然,但兰州牛肉面确实是拉出来的。
我头一次见厨师拉面有点吃惊,面怎么会如此有韧性?
小儿拳头粗细的一条面,拉上几把,就成了面条,它为什么不会断?后来才知道里面加了蓬灰。
PART 02
精心制作
新疆也有好面条——拉条子。拉条子自然也是拉出来的,但比兰州牛肉面粗,而且上面起棱。比兰州牛肉面更硬也更筋道。
拉条子是煮熟了之后再炒,放牛肉或羊肉、西红柿、青柿,炒好后盛到一个椭圆形的大盘子里。
可见这世上凡是好东西,都得下功夫啊。
作者:徐晓村
图片:新华社
设计:靳韫瑜
编辑:倪杨金子
策划:李芸聪 倪杨金子
监制:王岩 高雅
主播丨李容琅
中流砥柱作用岂容魑魅魍魉抹黑?编造抗战历史谣言者必受严惩!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01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涉抗战历史谣言必受严惩!近日,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依法打击涉抗日战争网络谣言,并公布两起典型案例。其一,网民邓某杰编造虚假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消灭日军数据,蓄意贬低、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其二,网民张某艺恶意编造“红军资助关东军”等不实信息,妄图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率先举起民族抗日大旗的历史事实。这些谣言绝非无心之失,而是对抗日战争历史的蓄意歪曲。造谣者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公然践踏,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情感的严重伤害,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历史岂容亵渎?铁一般的事实,岂是虚妄谣言所能撼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早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在这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从未置身事外,而是以钢铁般的意志投身烽火前线,高高举起救亡图存的希望火炬。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四万万同胞凝聚成磅礴伟力,共同筑起抵御外侮的血肉长城,为最终的伟大胜利奠定坚实根基。
02
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唯有挺膺担当、力挽狂澜的力量,方能被称作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率先擎起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不屈脊梁的核心力量。这一历史定位,早在民族危亡的起点便已埋下伏笔。九一八事变后,当国民党固守“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之策时,中国共产党已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线,率先发出抗日救亡的呐喊。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鲜明展现出引领民族救亡的先锋姿态。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派出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大批骨干党员奔赴东北,领导抗日武装,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战斗,无论条件何等艰苦,抵抗的枪声从未停歇。当西方军事学家们以钢铁产量来预测战争的结果,国内“亡国论”和“速胜论”甚嚣尘上之时,一本5万余字的著作横空出世。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这本中国共产党人所独创的“战争论”,不仅科学论证了日本侵略者必败、中国人民必胜的逻辑,更给出了赢得抗战胜利的战略路径,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正是在这胜利之光的指引之下,向敌后前进,在敌后坚持。近年来,网上不时泛起刻意抬高国民党正面战场作用、贬低共产党敌后战场贡献的杂音。但事实是,敌后战场钳制了大量敌军,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从而逐步扭转了敌强我弱的局势。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主动担当。随着抗战形势发展,敌后战场地位日益凸显,逐步从战略辅助转向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由此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与顽强的战斗意志,推动抗日游击战争在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得到不断巩固扩大。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实际承担起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到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收复国土近100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近1亿,为抗战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斗争,抗日战争就不可能取得全面、彻底的胜利。
即便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也不得不承认敌后游击战争的艰巨性与重要作用。白崇禧曾坦言:“有人认为打游击乃保存实力之作法,殊不知敌后游击,任务极为艰巨,因补给困难,且多半以寡抵众,以弱抵强,故必须官兵加倍淬厉奋发,机警勇敢,绝非保存实力者所能胜任。”这直接回应了那些污蔑敌后抗战“游而不击”的荒谬论调。敌后战场的重要地位,甚至得到了敌方史料的印证。二战结束后,日本防卫厅编纂的《华北治安战》收录了大量原始史料。来自敌人内部的记录显示,早在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情报机关便断定:“今后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这种来自敌人的清醒认知与深深忌惮,恰是敌后战场将日军拖入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最佳注脚。伟大的胜利总是伴随着悲壮的牺牲。
作者:三寸日光
本文系钧正平工作室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