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板前、人均40、只有3桌、老板主动求差评……上海近期热度最高的苍蝇小馆,莫属这家开在成都北路上的贵州菜「 食贵」。
哪怕开业已2个月有余,顶着近40度的热浪,早上10点去排队,2个多小时才能吃上。 (现在按照食客到的先后顺序拿号,排到了打电话,20桌左右后就停止营业,倒是比之前排队方法更体贴)
争议比热度更甚:有人激动流涕,终于找到镬气神店;也有人一次拉黑,吐槽狗都不去。
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实在太让人好奇: 这家店到底是什么水平?
我们连吃两次,还对比了市面上几家不同价位的贵州菜,交完一轮学费,感觉可以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不过,比起口味,让我们更感兴趣的是: 为什么火的是食贵?
食贵爆火背后,折射出的种种矛盾,或许比好不好吃这个问题,更值得讨论。
先回答大家最关心的:值得吃吗?
说实话,味道不错, 对得起价格,但不太值得去等2个钟头。
店里没有冷冻柜,当天备料卖完就关门,看折耳根、薄荷叶等最难保鲜的香料状态就知道,食材有保障。
份量也挺良心的,28块一份辣子鸡,能翻到近10块鸡肉;米饭2块钱,装了满满一大盒,在很多店一小碗饭卖5元的上海,真是感人。
论口味,引用一位餐饮从业朋友吃完的说法: 如果换换环境,卖个翻倍的价格不是问题。
辣子鸡让人一口梦回贵阳!放了足量糍粑辣椒,炒得油润喷香,让人默默埋头扒饭。
这道 糟辣椒炒鸡蛋,吃得全场纷纷感叹鸡蛋真嫩!
有高温炸出的蛋香,质地却像拉丝的云朵一样蓬松。一是掌勺火候本身好,二是厨房紧挨着餐桌,炒完转身就上菜,争分夺秒才能吃到炒蛋最好的状态。
博主们总结的「中式板前、Chef's table」,其实就是店小嘛
只可惜, 调味有些不得劲,糟辣椒的发酵味和酸香明显不足。
一顿饭吃下来,感觉不少菜都减盐减辣了,好处是大众适口度更高;缺点是像虾酸、糟辣椒这种风味独特强烈的菜,减量之后味道容易出不来,不如贵阳当地那么还原。
虾酸/糟辣椒是腌渍发酵物,为了长时间储存,本身自带咸辣
我们并非严格原教旨主义者,但是本地化、清淡化改良,或许有更好的路子。
比如最近在 「毛辣果·苦」吃到的糟辣椒炒肉就很妙,叠加了百香果强化风味,虽然减辣减盐,但滋味不减,还多了几分清新跳跃的果酸。
另外,受限于人手和场地,有些菜发挥不够好。
比如 虾酸,在贵阳当地大多用干锅形式上菜。随着小火加热,虾酸独特浓厚的发酵味四散,跟清新的薄荷叶碰撞出一种奇异的和谐,食材在翻拌加热过程中被「腌」得更入味,才算吃到了虾酸的精髓。
但食贵的虾酸肥肠牛肉,是 直接炒熟,用一次性塑料盒呈上,少了入味的过程。
不过考虑到人均与上海物价,这些都是吹毛求疵啦, 总体来说,食贵出品还是不错的。
可以说,能做到人均40,成本几乎都花在食材和房租上了。 至于服务和环境?不存在的……
整家店就俩人,老板负责点单和炒菜,一位店员切配打下手,随着客人越来越多,根本忙不过来:碗来不及洗,干脆转用一次性餐盒;帐来不及算,让大家自己算好转钱;甚至食材缺货来不及买,还是客人自告奋勇帮忙跑腿……
环境更是纯粹外卖店的配置,空间小而杂乱,最多只能挤下6-7个人,椅子不够,拿纸箱垫垫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对于绝大部分大众食客来说,吃饭是一个综合体验。如果你只注重味道,不介意排队大半个小时、坐在逼仄闷热的厨房边、在等位客人焦灼的围观下吃饭,可能会对它更包容一点。
调味料连包装都不拆,摊在店里让大家看,也是很实在了23333
看到这,你大概能理解,为什么网友评价会如此两极分化——这种短板和长板都特别明显的餐厅,其实很挑客人。
老板也清楚这点,干脆主动求差评,避免客人有过高预期。这看似任性狂妄的姿态,让人想起顺德的牛展、杭州的嘚嘚觅道,反而戳中了不少吃瓜群众的high点。
问题来了:食贵能火,是因为会营销吗?
我们翻了翻社交平台上关于食贵的内容,很有意思。
在探店博主们的视频里,食贵被夸上了天,集流量标签于一身;但评论区,不少留言画风却是: “放在贵阳当地就是普通炒菜馆水平,怎么到了上海就火爆了?都是营销炒作吧。”
一家环境简陋、出品家常的小店,是因为会营销火起来的吗?我们觉得,或许有社交媒体助推的因素,但视角更宏观一些, 食贵的走红可能是某种必然。
「贵州、家常、小炒」,每个词都精准踩中了时代风口和食客需求。
第一个关键词:贵州
食贵的走红,首先是赶上了贵州菜爆发的风口。试想象一下,如果它做的是东北菜、湘菜,吸引力都会减去大半。
贵州菜在上海走红,大致起步于7年前,彼时OHA已开出第一家贵州创意菜,知名贵州菜连锁品牌 山石榴也迎来了首店。但这个菜系真正在全国火起来,还是2024年左右,随着贵州旅游业爆火,完成初始市场教育,各种酸汤火锅和云贵bistro遍地开花。
比起早些年千篇一律的公式化餐厅,现在贵州菜越来越细分,甚至出现了虾酸、烙锅、烤鸡、冰浆专门店……
但菜品的同质化也日益严重,10家贵州菜打开菜单,菜色几乎都像是复制粘贴一样在做土豆粑粑、豆腐丸子、酸汤鱼,预制化程度颇高。
而主打黔味小炒的食贵,可以说生得正逢时。
第二个关键词:家常
食贵更为重要的一个特质,是家常感。
它 完全不像时下流行的云贵Bistro,翻着花样搞创意融合,就主打一个家常小炒,甚至会做 青椒肉沫炒苞谷——这种再平凡不过的下饭菜,很多餐厅会担心过于简单、卖不上价而放弃。
今时今日,是对精致漂亮饭集体祛魅的年代,大家不愿再为环境和氛围付高溢价。从,近两年上海刮起的排档餐饮风潮,足以说明落胃比出片更重要。
食贵的家常,或许显得不够「厉害」,甚至有点太朴素,但这恰恰击中了很多食客对地道贵州餐厅的渴求。
第三个关键词:小炒
虽然不少店都打着「绝不使用预制菜」的口号,但食贵是把反预制菜的体验做到了极致: 人就坐在厨房边,耳旁就是哐哐作响的颠勺声,眼前就是猛火滋啦往上蹿,热辣滚烫,现炒现吃。
作为一家主打小炒的店,食贵的好评和差评,都源于此。镬气是餐厅最好的招牌,但也意味着一份份现炒的人力。
尽管店里只同时接待3桌,但每桌动辄5、6个菜,一桌炒完再下一桌,导致等待时间偏长,往往排队一小时,坐下还要等半小时才能吃上饭。哪怕食贵本身是口味不错的家常炒菜,也经不起这种时间成本,招骂是情理之中。
当然有优化方式:比如几桌都点了同一道菜,一锅炒完,但菜量一大,镬气就没那么足;又或是多加个灶头,搬家、装修、雇人、形成标准SOP……那价格大概得往上提一提。
口味、效率和价格,终究难以平衡。
食贵爆火背后:餐厅为什么越来越商业了?
食贵火了以后,差评如潮水般涌现。老板在社交平台连发3篇长文,一一解释,有些无奈,可以说是一家小店面对流量冲击的真实写照。
有熟客力挺,理由是: 上海餐饮还是过于商业化了,像食贵这样的店太少见。
这个评价很有意思。现在的餐饮市场,似乎陷入某种两难困境:一边是消费者吐槽商业化,另一边是从业者埋怨,做餐饮几乎等于做慈善,不亏就算好了。
简单算一笔账吧:在自带沪币体系的上海,一家20平米的小店, 月租金可能在2-5万,大致占经营成本的30%-50%,更不用提房东随时可能提出的涨价、各种人力、营销成本,以及被外卖大战压缩得日渐微薄的利润。
当经营一家店,成为一桩极其容易亏本的生意,就失去了大量试错空间,一切以高效率和标准化为前提,也等于失去个性和人味,难免让人觉得有些无趣。
被食客诟病的「餐厅越来越商业化」背后,也是商家们实打实的经营压力。食贵的不商业化、老板的任性硬气,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极限压缩经营成本给的底气。
吃完食贵,我们其实非常理解为什么评价会这么两极分化,也纠结了很久,到底要怎么评价这家店。
以目前的综合就餐体验来说,确实很难大力推荐,但我们也不舍得差评。
没环境、没服务、没营销,当剥除一切附加值,将成本实打实地花在菜上,能不能把价格打下来,在上海餐饮市场存活下去?
如今的食贵或许还不够好,但我们仍然抱以期待,也希望市面上有更多升级版食贵出现。无论在经济上行还是下行期,那些专注味道的实诚小店,永不过时。
如果你问上海哪里能吃贵州菜?
我们还有以下餐厅推荐:
毛辣果·苦
创意贵州小炒,仅快闪一个月
如果你对贵州bistro的印象,是华而不实乱创新,那一定要来试试毛辣果·苦。
它背后是从贵阳来上海深耕近10年的OHA团队,对贵州菜相当熟悉,又有深厚研发经验,做创意菜可谓手拿把掐。
最近他们专门从当地请了厨师到上海,拿出一张贵州小炒菜单,只供应一个月(7月21号就下线了!),大胆用了好多鲜蔬水果入菜,很清爽应季:比如凉拌西瓜皮、树番茄炒蛋、加了鲜荔枝的宫爆板筋……
但最精彩的还是 百香果糟辣椒小炒肉!在糟辣椒的发酵酸辣基础上,还叠加了百香果的酸甜,又清爽又过瘾,太下饭了!
苞谷粑是保留招牌甜品,底下是裹了酥皮的苞谷粑,吃起来像是炸得酥脆热乎的龙丝酥!配上冰冰凉凉的黑糖奶油和黄豆粉,有种五谷丰登的美。
缺点是份量有点小,毕竟开在巨鹿路……适合跟三两朋友吃饭聊天。
贵客多·苗岭人家土著认证地道小炒,虾酸很够味
这是不少沪漂贵州人的心目中的食堂,主打虾酸和小炒,今年开了新分店,依然常常排队。
不得不说,虾酸做得真好!虾酸的浓郁发酵味渗入肥肠里,闻着臭吃着鲜,越吃越上头。老板也很舍得放薄荷,本来沉郁的酱香,硬是被香气清新的薄荷拉起来了,味道很妙。(但虾酸还是有一定欣赏门槛的,点菜之前可以闻闻,不行就放弃吧)
其他小炒也做得不错。特别爱糟辣椒蛋炒饭,比起食贵的版本,糟辣椒的酸香更明显些。只可惜板筋还是没有贵阳当地脆,在上海要买到好的板筋,真难呀。
山耕伴野·生态活油烙锅上海少见的正宗烙锅,还有一碗绝美炒饭
这是我们4年前就推荐过的店啦!能吃到贵州织金的传统美食:活油土烙锅。
锅体很特别,用两种陶泥拼铸,比起铁盘传热更慢,热度稳定,更适合长时间烤肉,中心微微凸起的构造,也能让肉类被榨出的多余油脂流走,吃起来酥而不腻。
食材也很地道,全都从贵州各县运过来,光豆腐就有六种!蘸上秘制蘸水,真的很难不好吃。
记得点炒饭!无论怪噜还是糟辣椒鸡蛋,都好吃!米饭炒得粒粒分明,喷喷香。贵阳土著说,吃出了她记忆中老家路边摊的味道……
关于贵州菜,你还有什么想聊的?也欢迎评论区讨论&种草!
文 - eimoleung编辑- mmr
图 - eimoleung、TT、🐧
部分来自雨前羽街、breit
后期 - 大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