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型白酒(简称“酱酒”)的酿造工艺堪称中国白酒的极致匠心代表,其核心工艺“12987”法则中,“七次取酒”是决定酒体风味的关键环节。每一次取酒都对应着不同的发酵周期、风味特征和用途,而其中的“黄金轮次”更是被酒友津津乐道。这篇文章将揭开七次取酒的神秘面纱,并探讨哪一轮的酒最令人沉醉。
七次取酒:轮回中的风味密码
酱酒的七次取酒贯穿一年周期,每次间隔约一个月,酒醅需经历“三高”(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馏酒)和“三长”(生产周期长、发酵时间长、储存时间长)的淬炼。具体轮次如下:
1. 一轮次酒:初生之味,清冽如晨露
- 取酒时间:生产周期第4个月(通常为次年2月)。
- 特点:酒液清澈微黄,酒精度较高(约57°),带有清新的果香和花香,酸涩感明显,酒体较单薄。
- 作用:主要用于调节酒体酸度,或作为勾调中的“前香”补充。
2. 二轮次酒:青涩少年,初现锋芒
- 取酒时间:第5个月(3月)。
- 特点:酒香逐渐浓郁,带有淡淡的酱香雏形,但仍有生粮味,酒精度略降(约54.5°),酒体柔和度提升。
- 作用:为后续轮次奠定风味基础,常用于勾调中层香气。
3. 三轮次酒:风华正茂,酱香初绽
- 取酒时间:第6个月(4月)。
- 特点:酱香特征明显,酒体醇厚饱满,酒精度约53.5°,口感协调,回味甘甜。此时酒醅已历经多次发酵,酯化反应趋于成熟。
- 作用:被称为“黄金轮次”之一,是勾调核心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四轮次酒:巅峰之作,醇厚如山
- 取酒时间:第7个月(5月)。
- 特点:酱香突出,酒体丰满,层次感极强,酒精度约52.5°,带有焙烤香、坚果香和淡淡焦糖味。
- 作用:公认的“最佳轮次”,常作为高端酱酒勾调的主力酒,赋予酒体复杂性和厚重感。
5. 五轮次酒:沉稳中年,余韵悠长
- 取酒时间:第8个月(6月)。
- 特点:酒色微黄,酱香浓郁,带有窖底香和焦香,酒精度约52°,回味悠长但略显厚重。
- 作用:与三四轮次酒协同,增强酒体后味和醇厚感,被称为“后香担当”。
6. 六轮次酒:岁月沉淀,焦香渐显
- 取酒时间:第9个月(7月)。
- 特点:酒香以焦香、糊香为主,酒精度降至约50°,酒体黏稠度增加,口感浓郁但略显单一。
- 作用:用于勾调老酒风味,或调配特定风格酒品。
7. 七轮次酒:终章之味,余韵苍劲
- 取酒时间:第10个月(8月)。
- 特点:酒精度最低(约49°),酒香以焦糖香、烟熏味为主,酒体绵软但层次单一。
- 作用:主要用于调节酒体尾味,或与其他轮次混合平衡风味。
哪一轮最好喝?黄金轮次的风味之争
在七次取酒中,三、四、五轮次常被视为品质巅峰,但具体哪一轮“最好喝”,则取决于品鉴者的偏好和酒体用途:
四轮次酒:公认的王者
四轮次酒因发酵时间适中、酯化反应充分,酒体兼具酱香、花果香、焙烤香的复杂层次,入口绵柔醇厚,回味甘甜持久。茅台等名酒厂将其视为勾调基酒的核心,赋予成品酒“幽雅细腻”的灵魂。
三轮次酒:清雅派的挚爱
若偏爱清新淡雅的风格,三轮次酒更胜一筹。其酱香初绽,酒体轻盈中带着甘甜,适合追求“初酱”体验的初学者或佐餐搭配。
五轮次酒:老饕的私藏
五轮次酒焦香与窖底香交织,酒体厚重绵长,深受偏好浓烈风味的老酒客喜爱,常用于陈年酱酒的勾调。
需注意:单一轮次酒通常不直接饮用,而是通过勾调师的巧手,将不同轮次、不同年份的酒按比例调配,最终形成平衡协调的成品。例如,茅台的勾调需融合上百种基酒,其中四轮次酒占比最高。
七次取酒背后的科学与匠心
1. 微生物的接力赛:每次取酒后,酒醅需重新堆积发酵,不同阶段的酵母菌、乳酸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群落交替作用,形成复杂风味物质。
2. 温度的阶梯式控制:从一轮次的“低温入窖”到七轮次的“高温馏酒”,温度变化驱动酒醅中淀粉、糖分、蛋白质的转化,最终生成酱香特有的“1298种呈香物质”。
3. 时间的馈赠:七次取酒的酒液需分别储存三年以上,通过自然老熟去除杂质,最终勾调成酒。
如何品鉴七次取酒的差异?
1. 观色:一轮次酒清澈微黄,七轮次酒颜色更深,呈琥珀色。
2. 闻香:从清新果香(一轮)→ 酱香初现(三轮)→ 焦糖焙烤香(七轮),香气逐渐浓郁复杂。
3. 尝味:一轮次酸涩单薄,四轮次绵甜醇厚,七轮次余味悠长但略显单一。
结语:七次取酒,七重境界
酱酒的七次取酒如同一部交响乐,每一次取酒都是一个音符,唯有通过科学勾调,才能奏出和谐华章。若问哪一轮最好喝,四轮次酒或许最接近完美,但真正的酱酒之美,恰恰在于七次轮回的融合与平衡——这是时间、微生物与匠人智慧共同书写的风味史诗。
上一篇:夜读|了不起的酸枣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