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炊是一道客家传统小吃,也是博白县十大特色小吃之一,因采用簸箕作为盛具而得名。据传,簸箕炊在博白盛行了数百年,逢年过节,几乎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当地人招待外地朋友,也多以这道小吃作为主打美食。
蒸好的簸箕炊晶莹剔透,白白嫩嫩,带着淡淡的米香。
香甜味美,软滑而不黏牙
簸箕炊在博白当地也叫盖籺,就是一层层盖(“盖”在博白客家话中即是不断叠加的意思)上去。《博白大观》一书对簸箕炊这样介绍:“用簸箕盛米浆分层蒸熟,一般有十多层。于最上层放上肉末、葱花、花生碎末等。”
簸箕炊因采用簸箕作为盛具而得名。
“先将选好的大米泡一个晚上,再用石磨磨制成米浆,然后将之盛于簸箕中,放进蒸锅蒸煮。”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梁耀辉是博白县松旺镇人,据他介绍,做簸箕炊要选用新米,口感才Q弹嫩滑。蒸煮的时候,一层层加上去,在第一层熟透成型后,再加上第二层米浆,继续蒸煮,如此反复多次(通常是3—5层,甚至更多),直至达到一定的厚度。
在博白当地,不少人制作簸箕炊还是使用石磨来磨制米浆。
待米浆全蒸熟后,最后一层放上香油、芝麻和蒜蓉浆,并添加用肉末、竹笋、萝卜粒、冬菇、虾仁等制作成的馅料。刚刚蒸好的簸箕炊晶莹剔透,白白嫩嫩,闻起来有淡淡的米香。“做得好的簸箕炊冷却后可以一层层撕开来。”梁耀辉说,食用时淋上豉油汁或酸辣料,然后切成菱形的大块即可取食。他称,簸箕炊的特点是入口细腻富有弹性,软滑而不黏牙,软糯可口,再加上酱料,香浓而爽口,让人入口不忘。
簸箕炊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民俗记忆
簸箕炊是博白人最喜爱的小吃之一,其中以龙潭、松旺等乡镇最为盛行。据说最初制作簸箕炊的是从中原地区移民到博白的客家人。他们初到南方时,不适应当地的饮食,便以五谷杂粮捣碎磨粉,配以馅料,用簸箕炊熟食之。后来簸箕炊慢慢演变成一种风味小吃。
博白簸箕炊经常亮相各种美食大赛。
据博白当地人说,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簸箕炊是农村小孩子最喜欢的零食,也是最奢侈的零食,因为一般人家只有过年过节时才会制作。
如今,博白簸箕炊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创新。在制作工艺上,人们使用现代的烹饪设备和技术,如智能磨浆机、电蒸锅等,大大提高了簸箕炊的制作效率和质量。簸箕炊的馅料也越来越丰富,增加了虾仁、瑶柱、沙虫、肉松、海苔以及各种蔬菜等搭配,制作出了别具风味的新型簸箕炊。一些店家为了吸引顾客,还推出了个性化定制,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馅料,然后店家“照单制作”。
一些店家将簸箕炊打包外卖。
现在除了咸味的簸箕炊,还有在粉皮表面撒上各类坚果和甜酱的甜味簸箕炊,这种新口味簸箕炊也获得了无数食客的青睐。
来源|玉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