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米其林三星、黑珍珠二钻这类以精致、高价为标签的高端餐饮品牌,纷纷推出定价二三百元的亲民“穷鬼套餐”,并逐渐形成行业内的一股潮流时,这种现象既打破了大众对高端餐饮的固有认知,也折射出市场环境的微妙变化。是真让利还是暗降级?是生存智慧还是饮鸩止渴?这场行业集体行动的背后,藏着更复杂的商业逻辑。
工作日下午 5 点的北京 SKP 商场,北京厨房的门口已竖起不少“留座” 牌。这家曾以人均 510 元登上黑珍珠榜单的餐厅,如今推出 358 元的双人点心套餐,包含古厨烧乳鸽皇、金枕榴莲酥等八道招牌菜,且不设用餐时间限制 —— 对常客而言,这个价格“连过去单点一道主菜都不够”。
上海外滩的逸道和思南公馆的东方景宴从午市就排起了长队,这两家米其林一星、黑珍珠一钻的店家不约而同地推出了人均298元的午市套餐。社交媒体上,有网友专门整理出了“魔都米其林穷鬼套餐指南”,收集了包含沃夫冈牛排馆、8½ Otto e Mezzo BOMBANA在内的知名高端餐厅“骨折”价格午间套餐。
在新荣记 398 元午市套餐中,前菜有秘制熏带鱼、茭白拌辣木苗;头盘是琥珀黄酒熟醉小青蟹;主菜包含沙蒜烧豆面、原味仔排等四道硬菜,鲜菌家烧东海小鲜与珊瑚芙蓉蒸虾球还可二选一;外加烧卤、主食、甜品与汤羹,整套菜品数量堪比正餐。
更具代表性的是采逸轩的转变。这家老牌米其林上榜餐厅今年首次推出 192 元人均的午市套餐,经理对搜狐美食表示,“5 月下半月开始,明显有客人专为高性价比而来,整体客流量增长显著——当然,旅游旺季的加持也不容忽视。”
食客的反馈印证了这场策略的有效性。福楼法餐厅的常客王女士表示:“去年的优惠套餐曾让我失望,但今年的品质明显回升。”从国外度假归来的张先生一家四口则认为:“只要质量不打折、服务不缩水,高端餐厅多些平价选择,对消费者总归是好事。”
“食材绝对不降级,我们把最好的给客人。”面对消费者关于“偷工减料”的质疑,新荣记前台工作人员向搜狐美食回应道。该品牌明确表示,套餐通过 “减分量不减品质”控制成本,“利润空间确实被压缩了”。
这种“保品质降利润”的策略并非个例。北京厨房与宴遇・福建荟馆(北京 SKP 店)均强调,套餐食材来源、烹饪标准、服务质量与正价菜单完全一致。宴遇的工作人员透露:“优惠套餐的食材同样从厦门总部空运,分量和品质与正价菜毫无差别。”这种平衡既吸引了对价格敏感的新客与中产群体,又未触怒高净值老客户,实现了“双向不冒犯”。
但大众餐饮的平价困境,恰好反衬出高端餐厅的谨慎。南城香曾在年初推出 29.9 元、39.9 元的火锅套餐,初期客流虽有增长,后期单店月盈利增长不足千元。创始人汪国玉在年会上透露,2024年单店流水下降14%,利润同比下滑35%,因“不满意就退款”政策引发的恶意退单与差评,最终迫使品牌叫停该策略。
消费者对“穷鬼套餐”的信任阈值也在提高。南城香的新顾客表示,大众餐饮的利润空间本就有限,“价格低到一定程度,难免怀疑食材质量”。老客则向搜狐美食透露,“出餐速度确实快,但预制菜的比例明显增加。”这种信任落差,正是高端餐厅极力避免的—— 它们必须证明:低价不等于低质。
“当我甩卖临期火腿,市场知道这是特例;但日常化的低价套餐,就像告诉客人‘从前赚你太多’。”一位一线城市高端餐饮主理人的话,道出了行业对“穷鬼套餐”流行的深层焦虑。
据其透露,高端餐饮食材成本占比常达50%,是街边店的3倍——以5J火腿为例,每公斤进价超千元,临期半价甩卖属正常操作;但若日常套餐长期低价,无疑会模糊品牌的价值边界。
对“穷鬼套餐”更尖锐的争议在于商务场景的冲突。某高端餐厅创始人直言:“商务宴请用‘穷鬼套餐’,既是对客人的不尊重,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在她看来,高端餐饮的核心价值不仅是食材本身,更是其承载的社交属性与身份符号,过度追求低价或将稀释这种价值,还可能为未来的经营埋坑。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高端餐饮市场整体增速放缓,高净值人群的餐饮支出更趋谨慎,而中产群体对“质价比”的体验需求在上升。北京厨房工作工员表示,“以往客人买不买代金券都觉得无所谓,但是今年明显感觉到客人都想省一点是一点。”采逸轩经理也认为,“消费理性化已成趋势,盲目推销高价海鲜只会适得其反。”
当五星酒店主厨尝试外摆、餐饮业开始探索下沉市场时,消费者依然会选择用钱包投票——真正的穷鬼套餐,从来不是指价格便宜,而是价值值得。
“高端餐饮不应盲目跨赛道,守住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创新与跨界的空间依然广阔,大环境的困难终将过去,餐饮人的心态决定出路。”淮扬府北京安定门店负责人毛莉明对搜狐美食说道。
撰文 | 意欢 编辑 | Mu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