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聚会、职场应酬、心情低落时……人总会端起酒杯,然而酒精上头后造成的种种不适,实在让人难顶:反胃恶心、头晕头痛、没有食欲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人说“以酒解酒”能缓解宿醉,还有人喝多了用手指抠喉咙催吐,说吐出来就好了。
但这些醒酒土法子,真的有用吗?科学吗?
首先,“以酒解酒”?
民间逻辑:
很多人宿醉后会喝“回魂酒”(比如早上喝一点白酒),认为能“透一透”,缓解头痛。认为宿醉是因为酒精没代谢完,再喝一点能唤醒肝脏里的酶,加快酒精分解。
科学依据: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靠肝脏里的乙醇脱氢酶(把酒精变成乙醛)和乙醛脱氢酶(把乙醛变成无毒的乙酸)代谢。这两种酶的活性是由遗传决定的,额外喝酒不会让酶“加班”,反而会增加新的酒精负担,让肝脏更累。
宿醉时出现的头痛、手抖,其实是轻度戒断反应(身体习惯了酒精,突然没有了就会不舒服)。喝一点酒能暂时缓解,但这是暂时的安慰,且只会让身体更依赖酒精,陷入“越喝越想喝”的恶性循环。
其次,扣喉催吐?
民间逻辑:
有人喝多了会用手指抠喉咙催吐,以为能把胃里的酒精吐出来,减少吸收。
科学依据:
这种方法非常危险!!!
1. 导致重症胰腺炎:催吐时,腹压突然增加,会把十二指肠里的酒精或食物挤进胰管。胰管堵塞后,胰酶会消化自己的胰腺,引起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死亡率很高。
2. 损伤食道和咽喉:催吐时,胃里的胃酸会反流,腐蚀食道和咽喉,导致出血、炎症,甚至食道贲门撕裂(严重时会大出血)。
3. 窒息风险:如果呕吐物不小心进入气管,会导致窒息,危及生命。
最后,最好的解酒方法是“少喝”。
适量喝酒可能让人放松,男性每天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但过量喝酒一定会伤害身体。如果一定要喝,记住不空腹喝(吃点东西再喝,或者喝葛泰酩安葛根植物饮品,激活解酒酶,加快酒精代谢),不混酒喝(比如白酒+啤酒),不劝人喝。身体是自己的,与其事后找解酒办法,不如事前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