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消失的川菜名店
成都枕江楼
泡海椒
老成都的枕江楼,偎依万里桥,伫立锦江岸,烹调河鲜海味,招徕食客游人。各怀思绪的人儿,慕着武侯丞相,念着薛涛校书,把那离合悲欢,就着桥,就着水,就着菜,就着酒,藏进诗词歌赋,寄往海角天涯。于是,浸满川味的鱼儿虾儿,便踏着韵脚开场了。
枕江楼经营时间较长,自1909年至1947年持续近40年,若加上后来转型为旅馆的时间,这块招牌立于蓉城市面至少50年,它的风光、它的菜肴、它的诗文,无一不显露着老成都特有的精雅。
枕江楼之风光
1907年,华阳县人马长卿,捐资培修南门外万里桥,巩固桥体,扩充局面。两年后,全体工程告竣,蓉城最古之桥再披新装,南外街市更趋繁盛。有商民黄春山,在桥北西侧岸边开设饭铺,经营家常川菜,这便是枕江楼的前身。
李劼人在小说《大波》中,生动描绘了该店的早期风光。瓦房一排,适能遮风避雨,草亭一间,恰在万里桥下。亭内设一张圆桌,自座中透过桥洞,可远眺天竺寺的围墙、临河的小路、路边的黄桷树、树脚下的石碛以及石碛上的水波,风景如画,清爽宜人。
当年的万里桥,是出成都南门去武侯祠、青羊宫、杜甫草堂等处的必经之路,亦是赴康藏地区的起点。桥头两岸聚集着不少商贩,黄家饭铺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很快就成为商贩们的食堂。城南的师生们,也极易地发现了这爿宝地,并渐渐成为它的常客。不多时,即有人给它取了一个应景的雅号:枕江楼。
入民后,马鹤琴、纪立刚等官商人士,与黄春山合股重组枕江楼,经两次扩充,终成一楼一底的大型餐馆。据白景纯(曾任成都市一区区长)、李一氓等记载,焕然一新的枕江楼,设大堂散座,品茗小酌,忙闲皆宜,辟包房若干,筵席宴会,丰俭由人。恰到之处,摆布花木石竹,悬挂楹联书画,清新雅致,古色古香。
枕江楼上,举目观桥,遥想诸葛亮使费祎聘吴,耳边似有“万里之行始于此”之重托;凭栏瞰江,遐思薛涛取水制笺,眼前或现女校书婉转于枇杷门巷之轻吟。
时人评枕江楼:地临城河,水声舟影,飞来栏外,水天一碧,悉展眼前,堂地宽敞,饮宴胜地。寥寥数语,入木三分。
枕江楼之诗文
万里桥自古为成都名胜,外地赴蓉者,多至此感怀览胜。枕江楼近水楼台,乘着古名胜,作了新名胜。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川内外诸多名士造访万里桥,雅集枕江楼,留下不少诗词及联文作品。有张恨水的《枕江楼口占》,卢冀野的《壶中天,偕文通、苹村小饮枕江楼作》,金天翮的《星伯招同石遗老人饮枕江楼》,潘公展的《枕江楼小酌复访武侯祠瞻拜》,易君左的《星桥邀饮枕江楼》与《春宴枕江楼》,也有广为华西坝师生传抄的《枕江楼悲歌》——由沈祖棻、庞俊、萧参、陈志宪、萧熙群、高文、刘道龢等创作的七首《高阳台》。另有纪立刚、罗一士等撰写的数则楹联,亦称精妙。
枕江楼诸家诗词剪影
枕江楼诸家诗词剪影
其中,黄炳权所撰《贵食歌,枕江楼餐后作》,对研究彼时枕江楼菜品菜价有特别价值。其诗曰:
盘餐五味二千四,虾仁一碟五百八。
鲜鱼中段四百三,长不及尺形情刮。
三人平均各八百,生平小酌此为伯。
主人好客不惜钱,吾已嗟嗟叹永夕。
忆昔春申杏花楼,廿元高排山海席。
珍馐罗列满圆台,须酡腹饱金钗落。
似此五盘值几何,一元有半为最多。
食物腾昂千余倍,民生安得不煎磨!
该诗旨趣分明,为作者黄炳权与友人在枕江楼用餐后,吐槽其菜价昂贵。时值1944年8月,三人消费五样菜,即花费2400元,人均800元,其中虾仁580元,鲜鱼中段430元,黄氏叹其量少价高,因他早年在上海杏花楼,只消20元即可饱享一桌珍馐罗列的山海席,遂生物价暴涨、民生煎磨之忧愤。
枕江楼之余香
20世纪30年代末,枕江楼股权生变,楼产归黄德馨堂所有,陈少伯任餐馆经理。1941年,黄德馨堂又将枕江楼餐馆租与和记经营,改由黄相臣经理。1947年夏,因黄相臣投身锦屏戏院,无暇经营餐馆,以致该楼停业数月,经十一区区长卢华廷调节,双方和平分手。是年底,枕江楼即发布招租广告,复赁与他人改建为旅馆经营。
20 世纪40 年代枕江楼内为李约瑟送行之茶话会
50年代后期,枕江楼旅馆曾因利用粪便投机倒把,被《成都日报》点名批评。后来,枕江楼旅馆又改为建新旅馆,“枕江楼”招牌从此告别蓉城,其旧址于80年代末被拆除。90年代中,老万里桥也被爆破重建。
1930 外文刊物上的万里桥及原片
1930 外文刊物上的万里桥及原片
当枕江楼鼎盛之时,唐、傅诸师曾先后培养出冯汉成、龙元章、赖世华等一批高徒,蓉城饮食界遂有“枕江楼派”之称。嗣后,师徒众人分赴大小餐馆主理厨政,继以薪火相承,绵绵不绝。
锦水仍旧,万里犹新,枕江楼之余香,而今似去还留。
来源:川味文化
文/图:泡海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