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城烧烤摊看,人间烟火是最大的流量
作者/孙树恒
今天大暑时节,青城被热浪包裹,像一口密不透风的蒸笼。可热浪挡不住街巷里升腾的烟火气,烧烤摊前人声鼎沸,滋滋作响的烤肉混着孜然香飘出老远,桌边的人们撸着串、碰着杯,笑声能盖过风扇的嗡鸣。尤其是今年,小龙虾成了绝对主角,红亮的外壳堆成小山,剥壳的手油光锃亮,吸溜汤汁的声响此起彼伏。这满街的热闹,是青城最鲜活的流量,比任何噱头都更有生命力。
一
烧烤摊的灯火,点亮了城市的夜晚。当写字楼的灯光渐次熄灭,街边的折叠桌一张张铺开,塑料凳排成长龙,晚归的打工人、遛弯的街坊、结伴的学生围坐在一起,用一顿热辣的烧烤熨帖白天的疲惫。有人为了抢个好位置提前半小时来等,有人熟门熟路喊出“多加麻少放辣”,摊主一边翻着烤串一边和老顾客唠家常,烟火气里藏着最真实的生活节奏。
这种热闹不只是感官的喧嚣,更是消费活力的生动注脚。一串烤肉、一盆龙虾,看似是简单的交易,背后却是无数普通人对生活的热忱。有人说“消费是经济有热度最有力的表达”,青城的烧烤摊就是最好的证明——炭火越旺,生意越火,越能看出日子的奔头。这里没有精致的摆盘,没有刻意的营销,却靠着最朴素的烟火气,把陌生人连成一片,让夜晚的城市始终醒着、热着。
人间烟火,从来都是一切价值生长的土壤。它不是抽象的概念,是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琐碎,是巷弄里晾着的衣裳,是傍晚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是普通人在生活里摸爬滚打时的坚韧与温暖。
二
可现在也有一些怪现象:有人把“精致”挂在嘴边,却鄙夷菜市场的嘈杂、路边摊的简陋,殊不知那些烟火气里藏着最生动的细节。就像有的地方搞夜市,非要弄成网红打卡点的样子,摆上统一的招牌、标准化的摊位,结果没了老味道,反而没人来了,烟火气是养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
说到底,人间烟火的流量,从来不是靠炒作得来的,而是靠真诚换回来的。它藏在你认真对待的每一个串里,藏在你和街坊打招呼的笑容里,藏在你为生活努力的汗水里。青城的烧烤摊会散场,但烟火气不会消失,因为它就在每个人的日子里,在那些热气腾腾的生活细节里,这才是最持久、最动人的流量。
三
围绕“人间烟火是最大的流量”,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真实的生活是最鲜活的“流量密码”。人间烟火的核心是真实——是街头巷尾的琐碎日常,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生活里不加修饰的本真模样。青城烧烤摊的火爆,并非靠刻意营销,而是人们对真实生活场景的自然向往:热辣的食物、喧闹的交谈、放松的氛围,这些真实的细节比任何设计好的“流量套路”都更有感染力。
二、贴近大众需求才能激活“生命力”。烧烤摊的热闹,本质上是满足了人们对“烟火社交”的需求:劳累一天后,需要一个轻松的场所卸下疲惫;邻里朋友间,需要一顿热饭拉近感情;城市夜晚,需要这样的烟火气留住温度。这提醒我们,任何事物若想拥有“流量”,必须贴近大众的真实需求,不是悬浮于表面的“高大上”,而是深入到生活肌理中,解决实际的情感或物质需求。就像青城的小龙虾成为爆款,正是因为它契合了人们对夏日美食、轻松聚餐的期待,找准了大众需求的“痛点”与“痒点”。
三是“烟火气”是经济与社会活力的底色。青城烧烤摊的繁荣,不仅是一场饮食盛宴,更是城市夜经济的缩影:消费在这里流动,人与人的连接在这里发生,城市的活力在这里彰显。这说明,真正的经济热度,往往藏在充满烟火气的基层场景里,街边小店、农贸市场、夜市摊点,这些看似微小的存在,承载着普通人的生计,也汇聚成社会发展的韧性。关注并呵护这些“烟火角落”,就是在为经济活力注入源头活水。
四是褪去浮华,真诚最有力量。而青城的烟火气之所以动人,恰恰在于它的不刻意:没有精致的滤镜,没有刻意的剧本,只有人们自然流露的烟火气。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经营,褪去浮华、回归真诚,才能赢得长久的信任。就像那些能被记住的生活场景,从来不是靠“装”出来的精致,而是靠“活”出来的真实,真诚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流量”。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