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杨佳
一杯冰块可以卖多少钱?由饮用水冻结而成的冰块,售价竟高出瓶装水。这个夏天,冰杯火了。但关于冰杯的讨论一直没停歇。
●南方日报记者 黄晓韵
走红的冰杯
近日,记者走访多个便利店,冰杯已经占据冰柜重要位置,每家便利店也会推出自有品牌冰杯。
冰杯成为最火爆的解暑流行单品,网友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制的冰杯饮品——往冰杯里加入饮料、咖啡、果汁等便可获得清凉解暑的冰镇饮料。
甚至有便利店推出“调酒套装”,轻车熟路地从货架抽出小瓶装的洋酒,再搭配两罐果汁和一只盛满冰块的冰杯。店内角落的卡座瞬间变为他的“迷你调酒吧台”——将烈酒与果汁倒入杯中快速摇晃混合,一杯色彩绚烂的简易版鸡尾酒便诞生了,成本只需外面酒吧售价的一半。
“伏特加+橙汁+葡萄气泡水=绝对日落”“白朗姆+雪碧+薄荷叶=简易莫吉托”“利甜+奶茶=伦敦雾”“芝华士+柠檬茶=长岛冰茶”……在社交媒体上,各类“便利店调酒公式”层出不穷。
而冰块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嗅到了商机后,越来越多企业积极布局相关产品。
伊利冰淇淋宣布冰工厂即将上新冰杯,可与多种饮料搭配,实现“一杯一调”。蒙牛也推出了新品冰杯;蒙牛旗下水冰品牌“冰+”在小红书官宣冰杯产品上市,宣传语是“冰+一切,快乐无界”;农夫山泉在山姆推出了“纯透食用冰”,一袋2公斤的食用冰,售价为22.8元。
如今,除了7-11、罗森、便利蜂等自营的冰杯外,还有农夫山泉、好淼、晓德、果音、冰极限、冰力达等品牌分食市场。口味也随之变得更加多样,去年流行的咖啡、柠檬等果味冰杯,今年有了更多口味:乌龙茶、芭乐、杨梅、葡萄、草莓、蜜桃、芒果……
形状花样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方冰、不规则冰,再到圆柱冰、去棱摇冰、科林冰、月牙冰、半方冰……
“背刺”年轻人?
“饮用水只要2元一瓶,冰杯4块钱一杯,为什么冻成冰后价格翻倍?”
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市面上的冰杯零售价根据容量一般是3到6元不等。以随机购买的几款产品为例,分别是便利蜂220克4元、农夫山泉160克4元、蜜雪冰城冰杯3元。
冰杯的定价引发了异议,“山姆2公斤冰块卖22.8元”的话题近日登上微博热搜。社交平台上,不少购买了冰杯的消费者表示质疑,为什么可食用冰杯价格这么高?
据了解,这是因为“冰杯”的冰块更加安全卫生,制冰质量也更高。包装全密封,有检测标准。超低温速冻冰块外形看起来更透亮,融化速度也会更慢。在运输过程中全程冷链运输。
尽管冰块是由水冷冻而成,但并不意味着1克水便能制成1克冰,在制冰工厂里,水的消耗量是巨大的。业内人士透露,2吨水只能制成0.8吨冰。
冰杯为何这么火?经观察,冰杯属于经济学里的互补商品,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早些年在日韩地区,饮料和冰杯捆绑销售的模式就开始风行。
反观国内,早年制冰工厂主要还是聚焦B端业务。广州冰力达与霸王茶姬、喜茶、茶颜悦色等都建立有长期的合作。
夏天高温天气不断涌现,冷饮成了人们的“刚需”,但动辄10多元的奶茶让消费者难以长期承受。冰杯加饮料的自制冰饮平均只需7元左右,便成了“平替”。
据了解,便利店会和冰杯品牌达成合作协议,只要购买指定的饮料、咖啡或者基酒,再加一元就能获得一个冰杯。由此看来,尽管单独一个冰杯价格比饮用水高,但若搭配和饮料一起购买,价格相对实惠,并无“刺客”一说。
爆火背后的冷思考
消费者陈小姐称,今年入夏以来,自己就成了冰杯的常客。“可以自己加无糖茶、果汁或者气泡水,这样喝感觉口感更好了。”
冰饮消费需求近两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据《2025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冰杯品类连续两年增速超300%。
不过,走访市场发现,目前市面上冰杯采用的标准不一,其中纯净水冰杯大多执行的是《冷冻饮品食用冰行业标准》(SB/T 10017—2008)。
该标准明确规定食用冰需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为原料,经灭菌、注模、冻结、脱模、包装等工艺制成。但该标准也只适用于预包装食品领域,不适用于非预制包装的食用冰。
而部分带味冰杯执行的则是冷冻饮品的国家标准,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冷冻饮品和制作料》(GB 2759-2015)。
该标准明确表示,适用于冷冻饮品和制作饮料,不适用于现制现售的冷冻饮品。“冷冻饮品是指以饮用水、食糖、乳制品等中的几种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经配料、巴氏杀菌或灭菌、凝冻或冷冻等工艺制成的固态或半固态食品,包括冰淇淋、雪糕、冰棍、甜味冰、食用冰等”。而《冷冻饮品食用冰》(SB/T 10017—2008)将于2025年10月1日被《冷冻饮品食用冰》(QB/T 8022—2024)替代。
依据即将实施的《冷冻饮品食用冰》(QB/T 8022—2024)规定,食用冰是以饮用水为原料,经灭菌、注模或不注模、冻结、脱模或不脱模、包装等工艺制成的冷冻饮品。同时,还对食用冰的产品外观和微生物含量等做了严格的限制。
随着冰杯走红,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引起公众关注。2023年12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曾通报,佛山市顺德区金冠泓业百货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上海晓德食品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生产的食用冰,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因此,消费者在选购冰杯时,应关注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签标识应齐全,配料表如实标注;拒绝“三无”产品,警惕路边摊“散装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