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一句:中国的“咖啡第一城”是哪里?
很多人第一反应绝对是上海。那里潮流文化发达,跨国品牌云集,咖啡机遍布写字楼。当然也可能有人会说云南,毕竟那里产豆,还有着让人心驰神往的豆香山野风情。
但如果不是亲自查过数据,大概很少有人会把答案指向贵阳:这座坐落在西南大山深处的城市, 咖啡馆数量已突破3000家,以常住人口660万计算,咖啡馆密度居然是全国第一。
贵阳既不是“人最多的城市之一”,也不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之一”, 却成了一家家咖啡馆扎堆生长、冠军扎堆出品的地方。
贵阳是怎么做到的?它不是天生注定,也不是偶然出圈,它是从一杯口感不错的精品咖啡开始,用时间与人情,把生活的味道扩散到了全国。
一场小城“自下而上”的咖啡逆袭
和大部分网红城市突然爆红不同,贵阳这场“咖啡出圈”,没有什么刻意制造的镜头感,没有一线城市IP加持,也没有平台流量倾斜。
贵阳灌木咖啡
它更像是一场安静推进的“长期主义实验”:
· 2015年,全市不到 50 家独立咖啡馆
· 到2024年,增长了20倍以上
· 每一条熟人街道、老旧巷子都可能藏着一间咖啡馆
· 市面上数十位咖啡赛事冠军、精品烘焙主理人,都来自贵阳本地
人们不是因为贵阳“产豆子”而热衷喝咖啡,而是真的有一群人,认真在“把咖啡当事干”,并做出了极致卷产品的城市氛围。
贵阳乔治队长咖啡
在贵阳,不拿过某项咖啡赛事的“资格”,可能都不好意思独立开店。一座中西部城市,却在精品咖啡冲煮、拉花、烘焙、培训等多个维度,构建出了一条相当成熟的产业链。
这种琢磨和钻研,并不全然是为了“做生意”,更像是一种自发性的技术信仰。当城市底色是轻松的,人的热爱反而更纯粹。
咖啡能卷出冠军,也能浸得了烟火气
与其说贵阳咖啡赢在“做得好喝”,不如说它赢在“做得自然”。
贵阳的街道没有那么多临街连锁品牌和网红门头,更多的是老窗户、红砖墙、小巷尾,一家家店没有剪彩仪式,也没有科技门槛。
贵阳咖啡馆酊
比起上海CBD那种“15分钟高效提神速饮文化”,“贵阳的咖啡馆”更像是日子的一部分:慢一点、坐下来、聊天、发呆、思考、生活。
这种“不强求KPI、从不劝快”的松弛感,可能正是贵阳反而能做出名堂的原因。
贵阳小树咖啡
大多数咖啡馆不在主路上,你总要拐进几条小巷,踩过几阶楼梯,才会邂逅一家“感觉舒服”的空间。一杯咖啡的香气有多好,是一回事;但那份“在店里自然停下来”的氛围,才是贵阳最宝贵的城市资产。
城市的文化反差,是无形的吸引力
贵阳很少跟“快速、先进、科技、超前”画上等号。但这次,“从山里飘出一杯咖啡”成为了一种奇妙的文化反差。
· 一边是贵州、苗寨、酸汤、炭火、糯香、苗绣:写满东方气息
· 一边是醇厚浅烘、手冲分层、拉花拉到夺冠:洋气而讲究
· 一边是大数据产业,数博会期间大佬云集:未来科技感十足
三种不搭噶的气质,在贵阳这个座标点上自然融合,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新型城市印象:可以不快,但不能不用心;可以松弛,但不允许敷衍。
贵阳胡豆咖啡
也正是这种 “温柔极致但不落俗”的整体调性,让贵阳咖啡在社交网络上逐渐具备了传播能量。你会发现:
· 有人跑去贵阳,不是为了“一口冠军咖啡”,只是为了享受慢下来的city walk
· 有人在贵阳旅游,只为慢慢打卡咖啡厅
· 有人拍深巷照片打卡,写的是“安逸”“自在”“不赶进度”
贵阳没想当咖啡之城,它只是让咖啡落得下来。城市没有拿腔做品牌,但品牌却把它当成了城市符号。
贵阳为咖啡
当政策愿意接住热爱,产业就能走得更远
贵阳并不是咖啡热潮的制造者。它也没有一开始就高举高打,而是等这把火确实烧起来之后,迅速接住,并有意识引导。
6月,当地召开了“为了一杯咖啡来贵阳”座谈会,把咖啡与文旅、非遗、历史地标融合,把咖啡馆从一个“消费场所”升级为城市“体验节点”。
贵阳seekseeking咖啡
咖啡成为旅游指南中的一站,也成为文创与旧业态转化的媒介。
如果说十年前城市与咖啡的联系是租金、品牌、消费力;那么现在的城市逻辑是:愿不愿意为人和热爱留一份空间,慢慢烧出一个气味与格调的新品类。
来源丨今日头条@小村解读
编辑丨魏灵昕
审核丨张庭苇
终审丨冯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