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央视《消费主张》的一期节目中,00后消费者侯小琪向我们展示了她冰箱里精心挑选的零食。与许多人印象中零食等同于“垃圾食品”不同,她的零食清单堪称一份“健康宝典”,高蛋白的鹰嘴豆牛肉、饱腹感强的燕窝粥、高可可含量的黑巧、低糖南瓜面包、零脂肪的苹果干……小琪的选择标准非常明确:健康第一,配料表要干净,营养价值要高。
侯小琪的故事并非个例,这折射出当下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零食不再是放纵的“罪恶感”来源,而可以是补充营养、带来愉悦的“健康小确幸”。那么,如何像小琪一样,成为一名聪明的“零食鉴赏家”,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为健康加分呢?
第一步:学会“阅读”食品——揭秘配料表的奥秘
小琪在选购零食时,格外关注“配料表”和“加工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科学的习惯。学会看懂食品标签,是健康饮食的第一步。
1.配料表:越短越好,排名越靠前含量越高
根据我国《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配料表中的各种成分必须按照添加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这意味着,排在第一位的成分,含量最高。
看清“真面目”:当你购买一款“全麦面包”时,如果配料表第一位是“小麦粉”而非“全麦粉”,那它可能并非你想象的那么健康。同理,小琪选择的苹果干,配料表里“只有苹果”,这才是真正的“清洁标签”,意味着没有不必要的添加。
警惕“隐形糖”和“隐形盐”:购买酸奶、果汁或酱料时,要留意白砂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等“糖家族”成员的位置。如果它们排得很靠前,说明添加糖含量不容小觑。同样,也要注意酱油、味精、食用盐等含钠成分。
2.加工方式:选择“温柔”的烹饪艺术
小琪提到会避开“油炸”,首选“烘烤类”。这是一个明智之举。
油炸vs烘烤/冻干:油炸会使食物吸收大量油脂,导致热量飙升,并可能在高温下产生丙烯酰胺等潜在有害物质。而烘烤、蒸煮、非油炸膨化以及冻干(FD)技术,能更好地保留食物营养和风味,同时减少脂肪摄入。小琪选择的苹果干、地瓜干很可能就采用了这类技术。
第二步:解码“营养密码”——看懂营养成分表
营养成分表是评估零食价值的核心。我们重点关注“1+4”核心数据:能量,以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
1.能量(千焦/kJ):这是热量的直观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营养成分表通常以“每100克(g)”或“每100毫升(mL)”为单位。计算一下你一次会吃掉多少,才能准确评估热量摄入。
2.蛋白质:身体的“建筑师”
正如小琪所追求的“高蛋白”,蛋白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重要物质。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声称“高蛋白”或“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其蛋白质含量需满足:
• 固体食品:≥12克/100克
• 液体食品:≥6克/100毫升
推荐的高蛋白零食:原味坚果、无糖酸奶、鹰嘴豆、牛肉干、鸡胸肉肠。
3.脂肪:学会辨别“好”与“坏”
追求“低脂”或“零脂”是健康趋势。国标规定:
• 低脂肪:固体≤3克/100克;液体≤1.5克/100毫升。
• 零脂肪(无脂肪):≤0.5克/100克(或100毫升)。
同时,要警惕“反式脂肪酸”。如果配料表中出现“氢化植物油”“人造黄油”“起酥油”等字眼,请尽量避开。
4.钠:健康的“隐形杀手”
过量摄入钠会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等于2000毫克钠)。在选择零食时,可以遵循以下标准:
• 低钠:≤120毫克/100克(或100毫升)。
• 高钠预警:关注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NRV%)。如果一份零食的钠NRV%超过30%,就要高度警惕,它可能占据了你一天钠摄入量的一大部分。
5.糖:甜蜜的“陷阱”
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选择零食时,尽量选择天然甜味(如水果干)或明确标示“无添加蔗糖”的产品,并仔细检查配料表,避开靠前位置的各种糖浆。
结论:让健康零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像侯小琪一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用钱包投票,选择更健康、更透明的食品。这不仅是一种消费升级,更是一种积极、理性的生活态度。
吃零食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吃什么”和“怎么吃”。通过掌握“读标签、看配料、解密码”这三个简单步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健康的“把关人”。下一次,当你站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不妨花上一分钟,仔细阅读食品标签,为自己和家人挑选一份既能解馋、又能带来营养的“健康小确幸”吧!
来源:央视网
上一篇:这座中部城市,想靠烧烤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