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中秋家宴筹备酒水的李女士陷入纠结:是选茅台中秋礼盒撑场面,还是参与水井坊活动抽礼品,亦或是选低度酒营造轻松氛围?
相信这种困惑并非个例。在酒业深度调整与代际更迭叠加的当下,名酒企扎堆布局宴席市场,新品与营销活动层出不穷,一场“宴席大战”已然上演。
不难发现,白酒行业正站在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更是给行业泼了一盆冷水:1至7月全国白酒产量同比下降5.2%,这已是连续第八年走低;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高达900天,意味着一瓶酒从出厂到被饮用竟然需要等待近三年。而政策与消费观念的变化更添压力,在新一轮“禁酒令”的影响下,河南等地高端白酒销量几近腰斩,“喝得理性、健康”成为新趋势,低度酒、养生酒开始抢占宴席桌。
行业内部来看,“马太效应”持续加强,2025年上半年22家白酒上市公司中,仅6家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茅五洋泸汾古”六大巨头占据八成营收与九成利润,中小酒企生存空间持续收窄。
不过,危机中也藏有转机,如今的宴席市场逆势增长,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根据中金公司数据显示,2022年白酒市场规模约6211亿元,宴席板块占比40%,容量达2300-2500亿元,婚宴、寿宴、家宴三大场景年增速约15%。
为此,头部酒企全力出击:茅台推百元级“台源红”切入宴席腹地;剑南春凭文创、瓶盖有奖及婚博会亮相巩固“宴席之王”地位;习酒以“买三赠一”等赠饮策略猛攻乡镇市场。区域酒企则以“地面战”迂回,古井贡酒“一桌赠一瓶”、珍酒“蜜月之旅”等促销,借高性价比与县乡熟人网络撕开市场切口。
然而,当名酒企们还在埋头激战“买赠”“有奖”时,宴席风向却悄悄转变了。
如今的白酒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宴席上出现了更多的品类,如梅见青梅酒、九江双蒸米酒、古越龙山黄酒等。低度新酒饮逐渐走上宴席,甚至有人用奶茶敬酒。新一代消费者们拒绝盲从“酒桌规则”,更重自我表达与轻松社交。
这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口味革命。年轻人追求适口性与“低负担”,排斥传统烈酒的厚重与“酒桌文化”,关注配料与饮后感受,推动了宴席用酒“低度化”。而曾受追捧的红酒加速衰退,市场规模从2015年300亿萎缩至2024年不足50亿,其品质不稳、价格不透明、饮用门槛高的问题难获年轻人认可。
由此,自带文化接近性和低饮用门槛的青梅酒成了新选择之一。以梅见为代表的青梅酒品牌便备受青睐。梅见青梅酒度数低、口感酸甜,被认为是适合全家一起喝的酒,没有白酒的正式感与红酒的距离感,也更契合多元宴席场景的轻松氛围。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去年中秋国庆期间,梅见在永辉超市同比增长超45%,2025年1-7月增速达20%,从侧面印证了家庭佐餐的实力。
年轻人用奶茶、低度酒重塑宴席传统,让宴席回归情感本身。的确,白酒仍是宴席重要传统符号,头部品牌认知深、社交属性强,茅台、五粮液等仍是“面子酒”。加之各地禁酒令松绑信号显现,公职人员出席宴席增多,普通酒水供应也不再严苛,双节临近或迎来一波消费小高峰。但高度数带来的负担感、口感教育门槛,让年轻人望而却步——白酒如宴席“正装”,显尊重却欠自在。
以梅见为代表的低度酒则走差异化路线:不强调“酒力”与“干杯”,凭适口味道、轻松氛围与中式佐餐特色撬动市场,所以,低度酒的存在并非颠覆而是互补。
未来宴席酒或呈“分席而治”格局:白酒在高规格宴席中地位稳固,低度酒、茶饮等成为多元需求的重要补充。业内预测,2026年低度酒在宴席场景占比有望从个位数升至20%以上。
最后,品牌能否立足,是取决于综合实力:产品力是“地基”,场景适配性是“舞台”,渠道效率是“脉络”,情感共鸣是“灵魂”。未来市场不会由单一品牌通吃,只有读懂年轻人、尊重场景、做实产品者才能胜出。
当年轻人举低度酒、奶茶坦然受祝福,一个开放、轻松、多元的宴席时代正在到来,读懂这杯酒的人,终将成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