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面馒头作为承载着岁月记忆的传统面食,其独特的风味与口感,全凭发酵与揉面这两大环节的精妙把控。想要做出既松软膨松,又带着十足嚼劲,且蒸制后不塌陷的老面馒头,就得吃透其中的门道。
在发酵环节,老面引子的活化是第一步。取 100 克老面引子,用 30℃左右的温水慢慢化开,这个温度如同给酵母营造了一个舒适的温床,过高会烫死酵母,过低则难以唤醒它们的活性。接着加入 500 克中筋面粉和 200 毫升温水,先用筷子将面粉与水分充分搅拌成絮状,再上手揉成光滑的初始面团。之后,要为面团创造一个 30-35℃、湿度 70% 左右的发酵环境,比如可以把面盆放在烤箱的发酵功能区,或者在面盆下方垫一盆 40℃的温水,上方盖一块湿润的纱布。发酵过程中,尽量避免频繁开盖查看,温度的波动会影响酵母的发酵节奏。当面团膨胀到原来的 2-3 倍大,撕开面团,截面呈现出密集且大小均匀的蜂窝状气孔,闻起来带着一股微酸的酒香味时,就意味着基础发酵成功了。要是发酵过度,面团酸味刺鼻、气孔粗大,可加入少许碱水中和,碱水要逐勺加入,边加边揉,直到酸味消失,面团也不会发黄。
揉面技巧则直接关系到馒头的嚼劲和形状稳定性。发酵好的面团取出后,放在撒有干粉的案板上,先用力按压排气。这一步得 “狠揉”,双手掌根发力,把面团向案板两侧推压,再折叠回来重复操作,全程保持同一方向。一直揉到面团切开后没有明显气孔,截面细腻光滑为止。如果前面发酵没有过度,“碱水揉匀” 环节可以省略;若需要,就将 5 克碱面加 30 毫升温水化开,均匀淋在面团上,继续揉至碱水完全渗透,面团颜色白净不发灰。接下来分剂子揉馒头生坯,每个小面团都要揉到 “三光” 状态 —— 面光、手光、案板光。揉制时用虎口收紧底部,让生坯顶部圆润饱满,底部的捏合处一定要捏紧,防止蒸制时开裂。生坯做好后,进行二次醒发,放在温暖的地方静置 15-20 分钟,用手轻按生坯,能缓慢回弹就说明醒发到位,回弹过快是醒发不足,按压塌陷则是醒发过度。
最后冷水上锅蒸制,上汽后保持中火蒸 15-20 分钟,具体时间根据馒头大小调整。关火后别急着开盖,焖 3 分钟再打开,避免温差过大导致馒头塌陷。做好这两步,蒸出的老面馒头,暄软中带着筋骨,掰开能看到细密的分层,咬一口扎实又不粘牙,满是传统面食的地道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