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9 号,长达 40 天的伏天就正式收尾了。虽说中午的太阳还带着点 “余威”,但一早一晚的风里已经裹着秋凉,最明显的变化是 —— 嗓子眼开始发紧,早上起来鼻子干得慌,这就是老辈人常说的 “秋燥” 要找上门了。
老话讲 “出伏不补,秋冬受苦”,出伏后给家人的餐桌换花样,就得盯着这 6 种当季美食。它们藏着秋天的 “润燥密码”,吃对了不光能把燥气压下去,还能防秋乏,给秋冬的好身子骨打个扎实底子。
第一样:香芋 —— 初秋的 “绵密小宝藏”,吃着润还养精神
刚入秋的菜市场,带着泥的香芋堆得像小山,圆滚滚的特喜人。这时候的香芋刚从地里挖出来,带着股清甜味,口感绵密得像奶油,不像夏天的芋头那么涩,老人小孩都爱嚼。
里头藏着不少好营养:维生素、矿物质样样全,还有帮着肠胃 “动起来” 的纤维。常吃点,不光能让身体的 “防护盾” 变结实,还能帮着排排体内的 “小垃圾”,浑身都轻快。
第二样:板栗 —— 秋天的 “干果大王”,啃着香还壮筋骨
秋风吹起,街头就飘起糖炒栗子的香,这时候的板栗刚摘下来,饱满得能捏出汁。它不光被叫做 “干果之王”,在国外还得了 “人参果” 的美称,可不是空有虚名。
板栗里的维生素 C 多到能惊着你,还有蛋白质和钙、磷、铁这些 “硬营养”,啃几颗下去,牙齿和骨头都跟着 “使劲”。而且它还能帮着脾胃 “干活”,让吃进去的东西好好消化,真是个实打实的 “养人材”。
第三样:花生 —— 地里的 “秋补小能手”,嚼着香还润秋燥
秋天刨花生的时候,地里都是带着泥土的腥香,这时候的花生最饱满,壳一剥,仁儿白胖得像珍珠。作为坚果里的 “当季选手”,这时候吃正合适。
花生里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 E,还有各种矿物质,不光能给身体补营养,还能润润秋燥 —— 嗓子干痒的时候吃点,舒服多了;脾胃不太好的,嚼几颗煮花生,暖暖和和的还能帮着消化。
老辈人最爱清水煮花生:连壳洗干净,加点盐煮 20 分钟,剥着吃又香又糯,追剧的时候当零食,比薯片健康多了;或者跟红豆、红枣一起炖汤,甜丝丝的,补气血又养脾。秋天吃花生,就像给身体 “浇了场秋雨”,润得透透的。
第四样:莲藕 —— 荷塘里的 “白玉菜”,炖汤喝最养人
荷塘里的莲藕,秋天挖出来最粉最嫩,白白净净的像玉做的,难怪被叫做 “白玉藕”。这东西看着普通,营养实在不一般: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都很丰富,尤其是维生素 C、铁和钾,比一般蔬菜多得多。
出伏后天干,用它炖汤最滋补。莲藕排骨汤炖得烂烂的,藕块粉得能拉出丝,汤里带着淡淡的甜,喝下去胃里暖暖的;或者做桂花糯米藕,蒸得软软的,淋上桂花蜜,又甜又润,当甜点吃都不腻。
第五样:南瓜 —— 餐桌的 “秋日元气瓜”,怎么做都好吃
夏天的瓜忙着抢风头,南瓜却悄悄在秋天长大,黄澄澄的像个小太阳,成了餐桌的 “C 位”。它不像冬瓜、丝瓜夏天就冒头,专等秋天登场,带着股踏实的暖。
南瓜里头水分足、纤维多,还有能保护眼睛的胡萝卜素,秋天吃正合适 —— 燥得厉害的时候,吃点南瓜准舒服。做法多到能天天换:切片清炒,带着自然甜;和小米一起熬粥,黏稠稠的一碗下肚,暖到心里;做成南瓜饼,外酥里软,孩子能多吃半碗饭。
第六样:地瓜 —— 地里的 “甜宝贝”,长辈吃着特合适
咱常说的地瓜,其实就是红薯,秋天从地里挖出来,带着泥土的湿气,甜得能流蜜。这东西看着普通,营养却很实在:β- 胡萝卜素、维生素 E 和 C 都特别多。尤其是家里的长辈,多吃点蒸地瓜、烤地瓜,好消化又养身体,比吃那些甜点心健康多了。
做法简单到不用学:洗干净整个蒸,皮一剥就能吃,面面的带着甜;切成块和大米一起煮饭,饭里都带着地瓜香;或者做成地瓜饼,外焦里嫩,大人小孩都抢着吃。秋天吃地瓜,就像给身体 “加了把劲”,浑身都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