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保山施甸的清晨微凉,午间暑气仍存,当地人的饮食也随之变换——晨起一碗暖胃的稀豆粉,晌午一份消暑的豌豆粉,豆香贯穿昼夜,调和着秋日的温度。
这份美味,源自施甸每年种植的10万余亩豌豆。秋收的豌豆颗粒饱满,在石磨中缓缓碾成细粉,储存起来,成为一年四季厨房常备的食材。制作稀豆粉时,将豌豆粉调浆,用纱布细细过滤,分离出清浆与浓芡。柴火灶上,清浆慢煮至沸腾,再倒入浓芡不断搅动,直至豆香四溢、浓稠丝滑。
稀豆粉是碳水的“最佳搭档”,淋上辣椒油、花椒油、蒜油,撒一把芫荽,拌匀后每一根米线都裹满豆香,入口滑润,豆香醇厚。它还能搭配饵丝、油条、馒头或烤饵块,每一种都是当地人的心头好,一碗下肚,从胃暖到心。
而在暑热未消的午后,稀豆粉静置冷却,便成了清爽的豌豆粉,老师傅用豆粉刀娴熟地划成小块,每次拿一块划片后再划成细条,动作行云流水,豆粉条纤细均匀,Q弹细腻,透着莹润的光泽。取一碗划好的豆粉条,搭配油烧肉或熏肉,浇上醋汁,再放上辣椒油、花椒油、蒜泥、芫荽等调料拌匀。豌豆粉冰凉滑嫩、入口即化,酸辣醋汁渗透其中,让人消尽燥热。
在施甸,人潮涌动之处,随处可见豌豆粉的踪影。无论是热食的醇厚,还是冷吃的爽口,这一碗豌豆粉的滋味,正是施甸人应对季节更迭的智慧。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段茸茸 摄影报道
视频由施甸融媒提供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