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 韦尼
俗话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暑热逐渐消退,但余热未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天气早晚温差增大,人体容易出现干燥、疲劳、感冒等问题。今天我们就从饮食、运动、起居、精神等方面,聊聊处暑如何科学养生。
1. 饮食调养:润燥补气,少辛增酸
《饮膳正要》提到:“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在处暑时节,日常饮食应以“滋阴润肺、健脾和胃”为主,少吃辛辣烧烤,避免加重秋燥。大家可以多吃一些梨、银耳、百合、莲藕、山药、南瓜、小米等食材,或熬一锅雪梨百合羹或银耳莲子粥。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处暑时节,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多吃一些葡萄、山楂、柠檬等酸味食物以收敛肺气。
如果在处暑时节出现了咽喉干燥咳嗽、皮肤干燥瘙痒等不适表现,可以试试中药代茶饮。针对咽喉干燥咳嗽,推荐罗汉果胖大海茶,取罗汉果、胖大海用沸水冲泡后饮用,具有生津润燥止咳的功效。对于皮肤干燥瘙痒,除了可以外用维生素E乳保湿以外,饮用杏仁茶。
温馨提示:食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2. 运动养生:舒缓为主,避免大汗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在处暑时节,日常运动宜柔缓,避免耗气伤津,推荐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方式。
运动时间最好在早晨或傍晚,以避开“秋老虎”高温,运动强度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宜,同时及时擦干汗液防止着凉。
3. 生活起居:早睡早起,防凉防燥
处暑时节,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早卧早起”的原则,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有助阳气的收敛。同时还需要防秋凉,我国民间谚语说:“处暑寒来勤添衣”,尤其要注意头颈、腹部、腰部、手足等重点部位保暖,避免贪凉。处暑时节,燥邪渐盛,可以在屋内放置一盆清水或使用加湿器以增加湿度。
4. 精神调摄:平和心态,远离“悲秋”
《黄帝内经》云:“秋在志为忧”,自处暑时节开始,人体情绪易低落,此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调节,如多晒晒太阳,早晨晒背15-30分钟,顺应阳气升发;或通过听音乐、静坐、冥想等方式疏解压力。此外,还可以按揉太冲穴疏肝理气,以缓解“悲秋”情绪。
处暑之后,秋气渐深,此时养生的核心是“润燥、补气、收敛”,我们通过饮食调理、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和情绪管理,帮助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