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 暑
传/统/二/十/四/节/气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8月23日,我们迎来处暑节气。处暑,农历七月中,炎热渐退,凉爽初来。此时暑热未尽,秋燥已起,既有“秋老虎”的余温,也有早晚温差的凉意。《黄帝内经·素问》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处暑正是由养阳转向养阴的重要节点。
为什么要重视处暑
处暑意为“暑气处(止)”。但“处”并不是一刀切的结束,而是转折:白天仍有暑气、夜间却渐凉。此时若不谨慎,容易出现“暑湿未散、秋燥先至”两面夹击的状况—表现为乏力、口干、失眠、食少、皮肤干燥等。
节气金句:
处暑养阴防燥,调心润肺固本。核心思路为敛阳、养阴、护津。
1. 顺应阴阳转向:白天尚热、夜晚已凉,宜逐步收敛外散的阳气,保存体内津液与阴精。
2. 防止秋燥:秋主燥,易伤肺与津液,要以润养为主。
3. 防暑湿残留:暑湿未尽者,脘腹胀、乏力、食欲不振,需兼顾化湿健脾。
处暑调护五大妙招
1. 饮食:润燥清暑,健脾为先
饮食以润而不腻、清而有补为宜, 多吃滋阴润肺、健脾祛湿的食材。
推荐食材:梨、百合、银耳、山药、莲子、芝麻、蜂蜜、薏苡仁、冬瓜、绿豆(适量)。
忌:过多辛辣与生冷冰品(伤津耗阳)。
食疗小方·百合莲子粥
材料:糯米或粳米100g、百合20g、莲子30g(去芯)、冰糖适量。
做法:莲子提前浸泡;所有材料同煮成粥,文火煮30-40分钟即可。
功效:润肺养心、益气安神
2. 起居:遵循自然,早卧早起
《黄帝内经》提倡 “秋冬养阴”,处暑可开始逐渐调整作息:
1.不熬夜,早睡早起;
2.晨起适当晒太阳;
3.上下衣物随温度添减,尤其注意夜间防寒。
3. 情志:收心静气,少忧多乐
秋属金,与肺相关。情绪易受“悲”影响。处暑要练习“收神”,如深呼吸、静坐、听舒缓音乐、做太极、八段锦等柔和运动都可以帮助阳气内敛,不被外热或凉意扰动。
4. 运动:动静结合,别出汗过多
推荐:太极、八段锦、慢跑、快走、瑜伽。避免高强度长时间出汗,以免耗伤津液。
运动时间建议:早晨或傍晚,避开中午余热与清晨寒凉。
5. 重点人群与预防
处暑是夏秋交替的重要节气,此时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降低,呼吸道敏感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脾胃功能较弱人群以、关节不适人群、干燥敏感人群,在处暑期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调节衣物、注意保暖;
•润燥护脾、避免冷饮;
•随季节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
读者常问·快速答
1.
问:处暑能吃冷饮吗?
答:少量不会立刻出问题,但不宜成习惯。脾胃虚寒或易腹泻者应避免。
2.
问:早晨嗓子干怎么办?
答:可喝温开水、百合麦冬茶(百合10g、麦冬10g、枸杞少许)。若持续不适建议就医。
3.
问:处暑最忌的生活习惯?
答:熬夜、暴饮暴食、长期吃辛辣与过度生冷,这些都会打乱体内阴阳转换。
处暑不躁,静养为先;润肺护脾,平和为本。愿君安康无忧,身心俱养,悠然过秋。
来 源 | 心血管内科 李瑞、宣传统战处(图片由AI生成)
责 编 | 王 晶
一 审 | 项伟忠
二 审 | 张娜娜
三 审 | 周继旺
上一篇:夏天吃苦胜似进补,怎样吃才科学?
下一篇:一碗肉段茄子煲,治愈所有疲惫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