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畅 摄
□ 陈雨薇 费畅
8月22日下午,早已过了饭点,王府大街安乐园小吃的档口还是忙个不停。
“谁要的牛肉包?”点心师傅揭开蒸笼,带着面食香气的湿润蒸汽扑面而来。等候的客人情不自禁闭上眼,深吸一口气。白白胖胖的包子挤在蒸笼里,又被师傅飞快夹起分给食客。咬上一口,老面皮松软又有嚼头,手工打的馅儿多汁鲜美,还保留了牛肉的弹牙。
4块钱一个的牛肉包子,一笼八个,一天能卖出去几十笼。除此之外,豆沙包、什锦菜包、鸭胗烧麦、素干丝……几十年来,一直是安乐园小吃的王牌产品。
“有个老客跟我说,‘我在你家吃早点的年数,比你岁数都要大!’”50岁的安乐园小吃部经理夏桂龙说。
1920年,南京人蔡继恒为图生计,在评事街开设素菜馆,取名“安乐居”。而后80年,几经改名迁址,安乐园成为一家清真茶馆。2001年,安乐园搬迁至王府大街,扩大店面,增加人手。也是那一年,夏桂龙入职安乐园成为一名点心师傅。
在他的印象里,安乐园一直是南京早茶界的“顶流”。那时,早晨天亮没多久,门口就有客人排队等着吃早茶。档口20多个师傅,要从凌晨三四点忙到下午五六点。现在卖两三块钱一个的包子,那时卖几毛钱。食客点小笼包一点就是几笼,蒸笼高高堆在面前桌上,把人都挡住了……
今天,安乐园小吃仍是社交媒体上的“排队王”“碳水天堂”。“就是好吃,品质稳定,没别的原因。”提及自家产品长盛不衰的秘诀,夏桂龙颇为骄傲,“比如豆沙包,我们家的豆馅一直都坚持人工洗沙。”
把豆子蒸熟后不断淘洗,去掉豆皮,豆馅口感才会格外细腻绵软。这个过程机器无法代替,安乐园每天要手工制作这样的豆馅几十斤。2010年前后,受到市场激烈竞争的冲击,安乐园一度生意萧条,但也没有放弃这些费时费力的老手艺。
这家百年老店传到夏桂龙这里已是第5代了。现在,安乐园拥有多个分店,业务涉及早茶、小吃、宴席,常常与全国各大清真菜馆合作交流,吸纳各地回民菜的精华,还每年派出厨师学习几十种时髦的菜品和点心。市场流行什么、年轻人爱吃什么,他们都“手拿把掐”。
这么多的创新菜里,最受食客欢迎的是烤鸭干丝——在干丝上浇上精心熬制的底卤,铺上一层烤鸭,烤鸭的咸香脆嫩与干丝的鲜美柔软在舌尖流转……“南京人还特别认可!吃了直竖大拇指。”夏桂龙说。
“被安乐园豆沙包征服了”“白月光一样的存在”“南京人的碳水天堂”……夏桂龙不玩网络,对网上这些评价不太知情,但他能看见,店里常有一群叫不上名字却能微笑着打招呼的老客;搬去了上海定居的祖孙三代,每周都会来南京带一大份包子回去;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冲进店里,连吃带拍,还要打包几份带走……
从清晨到夜晚,安乐园里蒸腾的热气从未间断。不同的口音、香味、杯盏,穿越百年碰撞在一起,变的是食客面孔,不变的是匠心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