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煮火烧,这道承载着老北京烟火气的经典小吃,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宫廷。据传,乾隆年间御厨张东官以五花肉配丁香、桂皮等香料烹制的“苏造肉”深受皇室喜爱,后流入民间。然而,光绪年间猪肉价格昂贵,百姓难以承受,河北三河县的赵氏与陈兆恩便以猪头肉、猪下水替代,搭配火烧同煮,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卤煮火烧。陈兆恩的传人陈玉田,更以“小肠陈”之名将这道小吃发扬光大,成为老北京饮食文化的代表。
卤煮火烧的风味,源于其独特的烹饪工艺与食材搭配。猪大肠、猪肺等内脏经反复清洗、焯水,去除腥味后,与老汤慢炖数小时,直至软烂入味。火烧则选用死面饼,煮后外软内韧,吸饱卤汁却不散形。食用时,将炖好的内脏与火烧切块,淋上浓稠卤汁,辅以蒜泥、酱豆腐汁、香菜等调料,一口下去,卤汁的醇厚、内脏的鲜香与火烧的麦香交织,层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这道小吃不仅味美,更承载着老北京的市井记忆。过去,胡同口支起的大铁锅咕嘟作响,香气弥漫整条街道,放学孩童、下班工人围坐一桌,热火朝天地享用一碗卤煮,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烟火气。如今,卤煮火烧虽已搬入门店,但其浓郁的卤汁、软糯的内脏与吸汁的火烧,依然让无数食客为之倾倒,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