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夏天特别热,奶奶总爱泡糖水给我喝。玻璃杯里接满凉白开,丢两块方糖进去,方糖 “咚” 一声沉到杯底,棱角分明的。我拿着不锈钢勺子使劲搅,糖块在水里转圈圈,边缘慢慢变圆、变小,水面上还飘着细小的糖粒,像撒了把碎星星。
搅着搅着突然发现,勺子碰不到硬邦邦的糖块了。杯底光溜溜的,刚才还在的方糖凭空消失了!可水明明变甜了,抿一口,甜丝丝的味道从舌尖蔓延开。那时候特纳闷,糖去哪了?难道化成水了?可水是透明的呀,总不能是糖变小了藏起来了吧?
后来问奶奶,奶奶说糖在水里 “化了”。我追着问 “化了是啥意思”,她被问得没办法,就说 “糖变成水汽跑啦”。现在想想哪对呀,要是跑了水怎么会变甜呢?直到有次看小朋友做彩虹糖实验才明白点门道。他们把五颜六色的彩虹糖在盘子里摆成圈,倒点温水,没过一会儿,糖的颜色就像小蛇一样慢慢爬到盘子中间,形成一圈圈彩色的环,可糖本身却越来越小。
你别说,这跟咱们泡糖水一模一样!其实啊,糖真的变成特别小特别小的颗粒,小到咱们肉眼看不见,钻到水分子的缝隙里去了。就像沙子混进泥土里,看着像没了,其实是藏起来了。水看着透明,其实水分子之间有空隙,糖颗粒就趁这个机会钻进去,所以咱们搅着搅着就看不见糖了。
不过这藏起来的糖可没闲着。你喝糖水的时候,这些小颗粒就跑到舌头上,味蕾一碰到它们,就知道 “哦,是甜的”,所以水才会变甜。而且温度越高,糖藏得越快。冬天泡糖水得搅半天,夏天用温水快多了,感觉糖粒在水里跑得更欢实。
小时候不懂这些道理,还干过傻事。有次想让糖水更甜,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往杯子里加了好几块糖。搅了半天发现杯底还有没化的糖粒,就以为是搅得不够,使劲搅了半天胳膊都酸了。结果喝的时候甜得齁嗓子,喝两口就喝不下去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嗓子眼发紧。
其实不光是糖,盐也这样。做饭的时候往汤里撒盐,搅一搅盐就没影了,汤却变咸了。但沙子就不行,你往水里扔把沙子,再怎么搅,沙子也沉在底下,水还是没味道。这就是奶奶说的 “有的东西能化,有的不能化”。
最神奇的是看方糖溶解。之前在网上看别人做实验,在方糖上涂红色水彩笔,滴几滴水,红色慢慢晕开,方糖一点点变矮,最后水变成粉红色,方糖却不见了。那时候才真正相信,糖不是消失了,是变成小颗粒藏在水里了。
现在冲糖水的时候,我还会盯着杯子看半天。看糖块慢慢变小,看水面的波纹带着糖粒扩散,心里总想起小时候那个疑惑。原来生活里藏着这么多小秘密,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都有有趣的道理。
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试过把糖泡在水里盯着看?是不是也觉得糖突然消失很神奇?或者你们还发现过哪些东西放进水里会 “藏起来”?评论区聊聊你们的发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