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近郊,有一家颇具特色的“北京饭店”。这家饭店在当地颇有名气,其中几道菜更是深受食客喜爱,比如色泽金黄、皮脆肉嫩的北京烤鸭,香酥鲜美的椒盐大虾,带有浓郁京味的羊排,以及家常又带有独特口感的干煸土豆丝与干煸四季豆。对于美国这样一个被人戏称为“美食荒漠”的地方来说,这几道中餐的存在,无疑给不少食客带来了极大的吸引力。然而,它们之所以能在当地声名大噪,或许并不完全是因为味道出众,而更多源于与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之间的渊源。
老布什是美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常被称为战争的策动者之一,他在任期内发动过多场对外战争。但如果从对华态度来看,他又表现出了少有的友善。早在1974年,福特总统就任命老布什为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那时中美关系尚未正式建交,但老布什延续了尼克松开启的对华政策,在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北京工作的日子里,老布什经常带着妻子走街串巷,去吃地道的北京烤鸭与其他传统菜肴。这种饮食习惯和好感,也伴随他返回美国后延续下来。
在家庭中,老布什对中国的印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子女。大儿子乔治·沃克·布什后来也成为了美国总统,即人们熟知的“小布什”;二儿子杰布·布什则在政坛有所涉猎;小儿子尼尔·布什则更多活跃于商界。与父亲相比,小布什在任期内的表现让中国人难以接受,他不仅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还在南海撞机事件上发表不友好的言论,导致不少中国人对他怀有强烈反感。相反,尼尔·布什在很多问题上继承了父亲的态度,对中国持有更友善的立场。他公开表示,中国的崛起不是威胁,并认为美国一些政客有意制造敌对情绪。他甚至多次赞扬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然而,如果仔细剖析尼尔·布什的立场,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表面上看得那般简单。他之所以屡屡为中国“说好话”,更多的原因是出于商人的理性思维。他深知中美关系稳定,才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国际政治中,真正永恒的并非所谓的友情,而是利益。尼尔·布什的选择,正是基于这一逻辑。
事实上,中美关系的矛盾点远比表面复杂。中国一直强调追求的是自身的繁荣与发展,而非追逐霸权。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崛起势必触动美国既有的国际秩序。美国的强盛基础正是建立在维持霸权的根基上,它通过资本、军事与规则控制全球。一旦这种格局被挑战,美国便会感到威胁。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只要意图改变这种以“美国优先”为核心的逻辑,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美国的对手。
从历史上看,日本就是前车之鉴。因经济实力触及美国利益,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让日本的经济竞争力被重创。这说明美国敌视的对象不是某个具体国家,而是任何试图挑战其霸权地位的力量。今天的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日益强大的制造业和科技产业,已经对美国形成直接竞争。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人自然无法将中国视为“普通的伙伴”,而是视为最主要的威胁。
虽然美国国内仍有一些声音主张合作,但美国整体的政策早已难以逆转。资本的侵蚀、战争的拖累、债务的累积,使得美国越来越依赖霸权来维系自身。对比之下,中国深知历史周期律,理解到一个衰落的霸权国家往往会以更激烈的方式遏制新兴力量。因此,中国必须做好准备,在和平发展中同时应对可能的冲突与打压。
回顾老布什对中国的“友好”,其实也是出于美国的长远利益考虑。当年中国刚刚起步,市场潜力巨大,廉价劳动力丰富,这对美国来说是极为诱人的机遇。因此,老布什既能在全球挑起战端,却又能对中国保持善意。而他的儿子们则因所处角色不同,立场发生差异:小布什作为总统,必须维护霸权;尼尔·布什作为商人,则更在意稳定合作的经济利益。
这其中折射出的,是美国政客与商人看待中国问题的根本不同。政客着眼于国家霸权与全球秩序,商人关注的是市场与投资回报。角色不同,立场就不同。假若角色互换,他们的态度可能也会反过来。正如特朗普,身为总统时与中国在关税和贸易上争端不断,但作为商人时,他可能会更愿意与中国开展合作。
因此,中国不能轻信美国政客或商人一时的善意。中美关系的本质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挑战旧有秩序,而美国则会竭力维护霸权。两国之间的博弈,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未来不可避免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