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拐进宋朝夜市的街口,那股子炭火混着肉香的味儿就直往鼻子里钻。你别说,跟现在夏天傍晚路过烧烤摊的感觉真差不多,脚就不由自主地往香味儿飘的地方挪了。
远远就看见个摊子前围满人,老板正拿着把铁夹子翻串儿呢。炭火烧得旺旺的,油珠子滴下去 “滋啦” 一声冒白烟,吓得旁边小孩往后躲,又忍不住伸着脖子看。那铁签子上串着的排骨,烤得边缘焦焦的,可不就是《东京梦华录》里写的 “炙子骨头” 嘛。老板吆喝着 “趁热吃嘞”,这场景,跟现在小区门口烤串摊老板挥着扇子喊 “刚出炉的羊肉串” 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其实吧,宋朝人吃串儿比咱想象的讲究多了。苏轼不就说过 “平生嗜羊炙” 嘛,意思是这辈子就好这口烤羊肉。他们烤羊肉还真有诀窍,不是直接上火烤,先用橙子、甘蔗、菊花煮的卤汤泡过。想想看,果香花香混着羊肉香,烤出来能不好吃吗?现在咱烤串前用料酒葱姜腌肉去腥,古人这法子倒是更雅致些。
我发现那会儿的签子就分竹签和铁签了,细小的肉串用竹签,像羊腿骨这种大块的就用铁签串着烤,跟现在烤串摊老板根据肉大小选签子一模一样。有次看记载,说宫廷里有道 “群仙炙”,听着挺玄乎,其实就是各种肉串拼一盘,这不就跟现在夜市里的 “烤串拼盘” 一个意思嘛,啥都能尝尝。
对了,还有个特逗的事儿。赵匡胤大冬天跟宰相赵普聊天,俩人就围着火盆,手里各拿根铁叉串着羊肉烤。一边吃串儿一边商量国家大事,你说这场景是不是特接地气?皇帝都爱在炭火边撸串,可见这烤串在宋朝多流行。
不光是肉串,宋朝夜市里还有甜口的烤串呢。有种叫 “酥琼叶” 的,就是把饼切薄片,刷上蜜放火上烤,脆得咬起来 “咔嚓” 响。这可不就是现在夜市里烤年糕、烤吐司的祖宗嘛,连甜口烤串的路子都一模一样。
那会儿的摊主也懂火候讲究,什么时候用旺火逼油香,什么时候转小火慢慢烤,手腕一抖椒盐就撒得匀匀的。我总觉得,现在街头烤串师傅那套手法,说不定就是从宋朝传下来的。炭火噼啪响着,签子在手里转得飞快,烤好一串递过来,油汁顺着签子往下滴,得赶紧张嘴接着吃。
从黄昏到后半夜,这些烤串摊子前就没断过人。赶路的书生买两串边走边吃,街坊邻居搬个小马扎坐摊边慢慢撸,跟现在下班族围着烤串摊边吃边聊的热闹劲儿没差。你说这穿越回去,是不是也得先奔夜市,指着烤串摊跟老板说 “多撒点孜然”?
要是真能回去,我最想尝尝那橙子卤的烤羊肉,说不定比现在的烧烤多股清甜味儿。不过想想街头巷尾的炙排骨也馋人,焦脆的边儿咬起来最香。你们要是穿越到宋朝夜市,会先冲哪种烤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