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阳春面猪油香:葱花 + 猪油,简单鲜
创始人
2025-09-03 10:42:19
0

上海阳春面:一碗猪油与葱花交织的人间至鲜

**

文章摘要

本文聚焦上海阳春面的灵魂 —— 猪油香与葱花的搭配,从食材选择、制作工艺、风味特点到文化内涵展开详细阐述。先介绍葱花的品种挑选与处理技巧,再详解猪油的炼制方法与香气秘诀,接着还原上海阳春面的传统制作流程,包括汤底调配、面条煮制等关键步骤。同时,结合老上海人的生活记忆,挖掘这道简单美食背后承载的城市情怀与烟火气息,最终总结阳春面 “以简胜繁” 的饮食智慧,展现其在上海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让读者深入感受这碗家常面的 “简单鲜”。

一、葱花:阳春面的 “鲜灵点睛笔”

在上海阳春面的味觉体系里,葱花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激活整碗面鲜度的关键角色。老上海人对葱花的选择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首选 “小香葱” 而非大葱,尤其是本地种植的 “上海青葱”,其叶色翠绿、葱白细短,自带一股清甜香气,没有大葱的辛辣感,更能与猪油的醇厚相得益彰。

挑选葱花时,需注意叶片是否挺拔无黄叶,根部是否饱满无腐烂,新鲜的小香葱捏在手里有紧实感,凑近能闻到淡淡的清香。若恰逢春季,还能遇到刚上市的 “春葱”,此时的葱叶鲜嫩多汁,香气更为浓郁,用来做阳春面堪称 “黄金搭配”。

处理葱花也有讲究,不能简单切碎了事。正确的做法是先将香葱洗净,沥干水分后,用刀背轻轻拍一下葱白部分,这样能让葱白中的香气物质更容易释放。接着,将葱切成约 0.5 厘米的小段,且要 “葱绿” 与 “葱白” 分开切 —— 葱白部分质地稍硬,可切得略碎一些;葱绿部分柔软,切成小段即可,这样既能保证煮面时葱白的香气充分融入汤底,又能让葱绿在碗中保持翠绿的色泽,提升视觉口感。

很多老上海家庭还会有一个小习惯:切好的葱花会撒上少许盐拌匀,静置 5 分钟。这样做不仅能让葱花更入味,还能析出少量水分,使葱花在与热猪油接触时,更容易激发出 “葱油香”,避免因水分过多导致猪油溅出,同时让香气更持久。

二、猪油:阳春面的 “醇厚灵魂剂”

如果说葱花是阳春面的 “鲜灵”,那猪油便是其 “醇厚灵魂”。上海阳春面的猪油讲究 “自制”,老一辈人认为市售猪油多经过提炼,香气不足,只有自己在家炼制的猪油,才能保留猪油最本真的香味,也更干净卫生。

炼制猪油的原料首选 “猪板油”,即猪腹部的脂肪组织,这里的脂肪质地细腻,油分充足,炼制出的猪油颜色洁白,香气浓郁,且没有其他部位脂肪的腥味。挑选猪板油时,要选择颜色呈乳白色、无血丝、无异味的,最好带有少量筋膜,这样炼制时猪油不易糊底,还能增加一丝独特的香气。

炼制步骤看似简单,却暗藏门道。首先,将猪板油切成 2 厘米见方的小块,用清水浸泡 1 小时,期间换水 2-3 次,目的是泡出板油中的血水,减少腥味。泡好后,将板油捞出沥干水分,放入锅中,加入少量清水(水量以没过锅底为宜),开小火慢慢熬制。加清水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技巧,既能防止板油一开始就因温度过高而糊底,又能让板油中的水分慢慢蒸发,使猪油的香气更浓郁。

熬制过程中,需用铲子不断搅拌,让板油受热均匀。随着温度升高,板油会逐渐变软、出油,颜色也会从乳白色变成淡黄色。当板油块熬成 “油渣”,颜色变为金黄时,即可关火 —— 此时的油渣不能熬得太焦,否则会让猪油带有焦苦味;也不能太嫩,否则猪油中的水分未完全蒸发,不易保存,且香气不足。

熬好的猪油需要趁热过滤,用纱布或细网筛将猪油倒入提前准备好的容器中,过滤掉油渣。容器要提前洗净晾干,不能有水和油污,否则猪油容易变质。过滤后的猪油会慢慢冷却,冷却后的猪油颜色会从淡黄色变成洁白的固体,表面光滑,散发着淡淡的猪油香。

值得一提的是,炼制好的猪油还需 “养” 一段时间。老上海人会在冷却后的猪油表面撒上一层细盐,然后盖上盖子,放入冰箱冷藏。这样做不仅能延长猪油的保质期,还能让盐的咸味慢慢渗透到猪油中,使猪油的味道更醇厚,后续用它拌面条时,无需额外加盐,就能自带淡淡的咸香。而熬出来的油渣也不会浪费,撒上少许白糖或盐,便是一道香脆的小零食,或是用来炒菜、做包子馅,同样美味。

三、上海阳春面:一碗 “简单鲜” 的制作之道

当新鲜的葱花与醇厚的猪油准备就绪,接下来便是制作一碗地道的上海阳春面。这道面看似简单,只有 “面、汤、猪油、葱花” 四样食材,却对每一个步骤都有着严格要求,正所谓 “简单食材,更见功夫”。

(一)汤底:“清而不淡,鲜而不腻”

上海阳春面的汤底讲究 “清鲜”,以 “高汤” 为最佳,老上海家庭常用 “猪骨汤” 或 “鸡汤” 作为汤底,若条件有限,用 “清水 + 调料” 也能调出美味汤底,但味道会稍逊一筹。

若用猪骨汤,需提前将猪骨浸泡 2 小时去血水,然后冷水下锅,加入姜片、葱段、料酒,大火煮开后撇去浮沫,转小火慢炖 3 小时,期间不加盖,让汤中的腥味随蒸汽散去,最后加盐调味,汤底便呈乳白色,鲜而不腻。若用鸡汤,则选择老母鸡,同样冷水下锅焯水,然后加清水、姜片、红枣(去核)慢炖 2 小时,这样的鸡汤汤色清亮,带有鸡肉的鲜甜。

对于家常做法,也有 “快捷汤底” 的秘诀:锅中加清水烧开,放入 1 小块生姜(拍扁)、1 根葱段、1 勺生抽、半勺老抽(提色)、少许白糖(提鲜),再滴几滴香油,搅拌均匀后,汤底便有了基础的鲜香味。无论用哪种汤底,都要注意 “盐味适中”,不能过咸,否则会掩盖猪油和葱花的香气,也不能过淡,否则无法凸显面的味道。

(二)面条:“筋道爽滑,不粘不坨”

上海阳春面的面条首选 “碱水面”,也就是 “挂面” 或 “鲜切面”,这类面条口感筋道爽滑,煮后不易粘坨,且能很好地吸附汤底和猪油的香气。挑选面条时,要注意看配料表,选择 “小麦粉、水、食用碱” 为主料的,避免添加过多添加剂的面条,这样的面条更有 “面香”。

煮面的水要 “宽”,即水量要多,这样面条煮出来才会筋道。水烧开后,加少许盐(能让面条更筋道,且不易粘锅),然后放入面条,用筷子轻轻搅拌,防止面条粘在一起。煮面时间根据面条粗细而定,一般挂面煮 3-4 分钟,鲜切面煮 2-3 分钟即可,煮到面条 “断生” 且中间没有硬芯时,捞出沥干水分 —— 注意不能煮得太烂,否则面条会失去筋道口感,也容易吸收过多汤底,变得软烂无味。

捞出的面条最好 “过一下凉水”,尤其是在夏天,过凉水能让面条更爽滑,不粘坨;冬天则可省略这一步,避免面条过凉影响口感。过凉后的面条要迅速沥干水分,放入碗中,防止面条吸水变软。

(三)拌制:“猪油融化,葱花飘香”

这是制作上海阳春面最关键的一步,也是 “猪油香” 与 “葱花鲜” 完美融合的时刻。将沥干水分的面条放入碗中,先加入 1 勺炼制好的猪油(用量根据个人口味调整,一般 10-15 克为宜),然后迅速倒入滚烫的汤底,此时猪油会在热汤的作用下瞬间融化,散发出浓郁的猪油香。

紧接着,撒上之前准备好的葱花,若喜欢吃辣,还可以加少许红油或辣油,但老上海人大多偏爱 “原味”,认为辣味会掩盖猪油和葱花的本真香味。最后,用筷子轻轻拌匀 —— 拌匀时要 “从下往上翻”,让每一根面条都均匀裹上猪油和汤底,避免面条底部的猪油结块,同时让葱花的香气充分融入面条和汤底中。

一碗地道的上海阳春面,端上桌时应是 “面条洁白,汤底清亮,葱花翠绿,猪油飘香”。夹起一筷子面条,入口先是猪油的醇厚香味,接着是葱花的清甜鲜爽,再配上筋道的面条和清鲜的汤底,一口下去,满嘴都是 “简单鲜”,没有复杂的调料,却让人回味无穷。

四、阳春面里的上海情怀与饮食智慧

在上海,阳春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承载着老上海人生活记忆的 “情怀食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相对匮乏,阳春面因制作简单、价格低廉,成为很多上海家庭的日常主食。清晨,街角的面馆里,总能看到穿着睡衣的上海人,端着一碗阳春面,坐在小板凳上,吸溜吸溜地吃着,搭配一碟酱菜或一个茶叶蛋,便是一顿满足的早餐;傍晚,下班回家的大人,会给孩子煮一碗阳春面,撒上一把葱花,淋上一勺猪油,孩子狼吞虎咽的模样,便是家庭最温暖的画面。

对于老上海人来说,阳春面的 “简单鲜” 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他们认为,美食无需复杂的食材和繁琐的工艺,只要用心对待每一份食材,就能做出美味。就像炼制猪油,要耐心等待板油慢慢熬出香味;切葱花,要细致地分开葱白和葱绿;煮面条,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 —— 这些看似琐碎的步骤,实则是对 “味道” 的尊重,也是上海人 “精致生活” 的体现。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的美食越来越丰富,各种山珍海味、异国料理层出不穷,但阳春面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很多老字号面馆,如 “沧浪亭”“老半斋” 等,依然将阳春面作为招牌,每天吸引着众多食客。甚至一些年轻人,在尝遍各种美食后,依然会想念家里那碗阳春面的味道 —— 那是妈妈熬制的猪油香,是爸爸切的葱花鲜,是家的味道,是童年的记忆。

从饮食智慧来看,上海阳春面 “以简胜繁” 的特点,也值得细细品味。它用最普通的食材 —— 面条、猪油、葱花,通过巧妙的搭配和精细的制作,成就了一道 “鲜” 味十足的美食,这正是中国饮食文化 “大道至简” 的体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复杂的美食,却忽略了简单食材带来的本真味道,而阳春面恰好提醒我们:美食的本质,是对食材的尊重,是对味道的坚守。

五、总结:一碗阳春面,一份上海味

上海阳春面,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复杂的调料,却凭借 “葱花 + 猪油” 的简单搭配,成就了 “简单鲜” 的独特风味。从葱花的挑选与处理,到猪油的炼制与保存,再到汤底的调配与面条的煮制,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老上海人的生活经验与饮食智慧,也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与人文情怀。

它是清晨街角的暖胃早餐,是傍晚家中的温馨晚餐,是游子心中的乡愁味道,更是上海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碗阳春面,看似简单,却蕴含着 “平凡中的美味”—— 它告诉我们,最动人的味道,往往藏在最普通的食材里;最温暖的记忆,往往与一碗家常面有关。

如今,虽然美食不断更新迭代,但上海阳春面依然以其 “简单鲜” 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 用心对待每一份食材,认真做好每一顿饭,在简单中品味生活的美好。这,就是上海阳春面的魅力,也是它能在上海饮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原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青椒与肉末的完美碰撞:经典家常... 肉末青椒是一道经典的家常菜,以青椒的清香微辣搭配肉末的鲜香,口感丰富,下饭开胃。以下是详细的制作方法...
扬州炒饭的“集大成”与“万象”... 当提到中国最具辨识度的美食招牌时,扬州炒饭无疑是不可忽视的那一个。它以一种近乎“集大成”的姿态,汇聚...
原创 地... 家人们,咱今天来唠唠一个超神奇的事儿!你知道不,地球的地质层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千层蛋糕,而这里面啊,...
以“食”重塑旅行:从亚洲食学论... (中国烹饪 萧祉默)2025年8月,亚洲食学会第二届大会暨第十五届亚洲食学论坛D 日本滋贺县草津市召...
罗永浩吐槽“恶心”,西贝回应 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
通山大畈麻饼:百年老字号焕发新... 极目新闻记者 张万军 通讯员 方盈颖 梅伟东 “中秋节是我们销售最旺的时候,现在我们每天的出货量近两...
东北农业大学第四届美食文化节开... 9月10日,东北农业大学第四届美食文化节盛大开幕。本届美食文化节主题为“四度飨宴·味暖师生”。 开...
到“落日酒厂”微醺一把!白云国... 2025年啤酒美食节启动发布会于9月10日举行。10月1日至3日国庆黄金周期间,本届啤酒美食节将在广...
家庭餐桌新宠!蒜蓉粉丝蒸娃娃菜... 蒜蓉粉丝蒸娃娃菜是一道简单又美味的家常菜,许多家庭都喜欢在餐桌上准备这道菜。它不仅制作方便,而且味道...
华灯初上夜未央,安宁夜市烟火旺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安宁市金色时代广场的夜市便循着灯火苏醒。暖黄的灯串如星河般蜿蜒流转,袅袅炊烟裹着...
《人民日报》刊文:新茶饮何以持... 为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近日,十部门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
白酒行业冰与火:珍酒李渡失速与... 2025年上半年,中国白酒上市公司财报,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红星资本局统计,22家白酒上市公司...
泊头十里香:运河畔流淌千年的酒... 在河北泊头,京杭大运河的粼粼波光已流淌了千百年。这条古老的水脉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的烟火人间,更孕育出...
顺德伦教糕:清甜 Q 弹,茶点... 本文聚焦顺德传统美食伦教糕,全面展现这一 “茶点首选” 的独特魅力。首先概述其清甜 Q 弹的核心口感...
榴莲泡酒选啥酒?42度清香小曲... 泡酒选择需谨慎,否则无益又伤身。下面,分享一些从泡酒达人得到的专业经验。第一、近年来,市面上很多白酒...
东莞腊肠饭:咸甜腊肠,油香裹饭... 东莞腊肠饭作为岭南美食的经典代表,凭借其咸甜交织的腊肠与油香四溢的米饭,成为无数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美味...
吴向东受邀出席2025世界酒业... 9月10日,2025世界酒业发展峰会在贵阳举行。本次峰会以“汇聚全球智慧,共创酒业未来”为主题,深入...
原创 李... 家人们,咱都知道诗仙李白那可是个酒中豪杰,他的诗里十有八九都带着酒的影子。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