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泊头,京杭大运河的粼粼波光已流淌了千百年。这条古老的水脉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的烟火人间,更孕育出了一款飘香数百年的佳酿——十里香。它像一位沉默的时光见证者,将泊头的历史、匠人的坚守与运河的灵秀,都揉进了琥珀色的酒液里,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味觉记忆。
古井清泉:十里香的生命之源
十里香的故事,要从一口明代古井说起。泊头古称“新桥”,卫运河堤外曾有三眼相连的水井,当地人称之为“一步三眼井”。这井水不同于寻常水源,清冽甘爽,掬一捧入口,竟带着丝丝清甜。不知是哪位先民偶然用这井水酿酒,酒成之日,香气冲破酒坊的木窗,顺着运河的风飘出数里,引得路人驻足探寻,“十里香”的名号就此传开,一传便是数百年。
清顺治年间,新桥驿因地处漕运咽喉,商船云集,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歇脚,也让十里香的名声顺着运河水道远播。据说当时沧州知府董思任酷爱饮酒,多次向泊头索要十里香却始终未能得偿——并非百姓吝啬,而是怕官员无休止索取,断了这门养家糊口的手艺。直到董思任辞官后,旧友才悄悄带他品尝到正宗的十里香。酒入喉间,醇厚的香气在舌尖散开,董思任不禁感叹:“此前饮过的酒,竟都成了寻常水。”这则趣闻,更让十里香多了几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奇色彩。
非遗工艺:匠心雕琢的柔香典范
若说古井清泉是十里香的“魂”,那代代相传的酿造工艺,便是它的“骨”。从明代到如今,十里香的酿造始终遵循着“顺应时节、天人共酿”的古法,每一步都藏着匠人的较真与坚守。
每年立夏,当运河边的芦苇开始抽芽,酿酒师傅们便忙着准备制曲。他们精选颗粒饱满的大麦、小麦,搭配适量豌豆,加水揉制成块状,放入温度控制在55 - 60℃的曲房。曲房里弥漫着谷物发酵的微酸香气,师傅们每天要多次检查曲块的温度与湿度,像照顾孩子般细心——因为他们知道,曲是酒的“骨血”,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酒的风味。芒种踩曲、小暑成曲,历经三个月的存放,一块合格的大曲才算是真正“成熟”,带着淡淡的曲香,等待与粮食的相遇。
这些粮食经过粉碎、润料后,与大曲按精准比例混合,送入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窖池。这些窖池的窖泥早已老熟,黑色的泥层里布满了有益微生物,在岁月的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窖香”。粮食入窖后,要经历60天的发酵:前10天,粮食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糖化产酒;后50天,则是酯化生香的关键时期,酒醅在窖池中慢慢吸收窖泥的精华,酝酿出层次丰富的香气。
蒸馏环节更是考验功夫。十里香采用独特的“老五甑小跑窖”工艺,蒸馏时师傅们要眼观火候、耳听酒流,严格遵循“掐头去尾”的原则——只取中间那段酒精度适中、杂质最少的“酒心”。这部分原酒,还要装入百年木质酒海或宜兴陶坛,在恒温20℃、湿度65%的酒库里存放至少5年。时间是最好的酿酒师,原酒在陶坛中慢慢老熟,燥辣感逐渐褪去,窖香、粮香、陈香相互融合,最终酿成了十里香独有的风味。
风味密码:柔香背后的匠心独运
打开一瓶十里香,先看酒液——清澈透明,没有丝毫杂质,倒入酒杯中,酒液挂杯均匀,像一层薄薄的琥珀色绸缎。凑近鼻尖,先是淡淡的粮香扑面而来,紧接着是窖香的醇厚与陈香的绵长,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果香点缀其间,诸香和谐,不冲不烈,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品尝。
轻抿一口,入口先是绵甜,没有传统浓香型白酒的辛辣刺激,酒液在口腔中散开,醇厚感慢慢浮现,舌尖能感受到多层次的香气:前调是粮食的清甜,中调是窖泥的温润,后调则是陈酒的悠长。咽下后,喉咙处没有灼热感,反而有一股暖流缓缓向下,余味在口中停留许久,让人忍不住回味。这种“酵香典雅、甘柔净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的特点,让十里香成为北方柔香型白酒的典范——它不像南方白酒那般浓烈,也不似其他北方白酒那般刚硬,而是带着运河水的温润,恰如其分地平衡了“香”与“柔”。
文化传承:从酒坊到现代企业的匠心坚守
十里香的传承,不仅体现在酿造工艺上,更体现在一代代匠人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中。民国时期,泊头的酿酒业迎来了第一次规模化发展。1920年,余姓商人在新华街创办“泰盛永”酒坊,随后“恒兴泉”“德兴泉”等七家酒坊相继兴起,运河岸边的酒坊连成一片,蒸酒的热气与酒香交织,成了当时泊头最热闹的景象。可惜好景不长,军阀混战与日寇侵华的炮火,让这些酒坊几近凋零,唯有那口古井与酿酒的技艺,被老匠人小心翼翼地守护下来,等待着重生的时刻。
1946年泊镇解放,人民政府开始对酒坊实行公私合营,将“泰盛永”“德兴泉”“恒兴泉”“恒升泉”“聚兴永”五家酒坊并为一个酒厂,取名“公私合营聚兴永酒厂”。1949年,新中国成立,酒厂变为国营企业,定名为“国营交河县泊镇制酒厂”。此后,酒厂历经多次变革与发展,于2016年更名为“十里香股份公司”。
如今的十里香,早已不是当年的小酒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十里香股份公司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浓香型白酒酿造基地:拥有2182口浓香窖池,两万吨原酒储藏能力,还有一支由三位国家级白酒评委领衔的研发团队。在产品布局上,十里香既有定位中高端商务用酒的“十里香”系列,也有贴近百姓生活的“小刀”光瓶酒,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凭借着过硬的品质,十里香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荣誉,成为泊头乃至河北的一张文化名片。
但十里香没有忘记初心。每年,公司都会组织年轻匠人向老艺人学习传统工艺,还会举办“开窖节”,邀请市民参观酿酒过程,让更多人了解十里香背后的文化。在酒库中,那些存放了数十年的老坛酒,依然在静静沉睡,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一天,绽放出更迷人的香气。
运河与酒:千年相伴的文化符号
运河的水还在流淌,十里香的酒还在飘香。从明代的三眼古井,到如今的现代化酒厂,十里香承载的不仅是一款酒的历史,更是泊头人对匠心的坚守、对文化的传承。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泊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紧相连。
对于泊头人来说,十里香是家乡的味道,是游子心中的牵挂。许多在外打拼的泊头人,每次回家都会带几瓶十里香——对他们而言,这酒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家乡的思念。而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十里香是认识泊头的一扇窗,品一口酒,便能在绵柔酒香中读懂这座城市的千年故事。
未来,这缕酒香还将继续飘下去,飘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在河北泊头,有一款好酒,叫十里香;有一段历史,藏在酒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