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许晓春
只要早起,你总会比别人更能发现晨光里的路——“路”上的人们,此时总是饥肠“辘辘”,而第一缕阳光升起时的八闽大地,也开启了它的早餐“梦华录”。福建依山傍海,闽派早餐也兼得山海之鲜,它们以温润柔和与澎湃热烈的交织,展开南来北往的舌尖叙事。
豪情万丈锅边糊
清晨的福州街头,店主舀起米浆,沿着大锅滚烫的锅壁浇上一圈,米浆瞬间变成卷边的薄皮,顺势被铲落进热气腾腾的海鲜高汤里,这就是福州人最爱的“锅边糊”。清代闽人郑东廓有诗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一碗锅边糊,通常以鲜美的蚬子汁为汤底,融合了碳水和山海中的鲜甜,看似平平无奇,实则风味万千。
锅边糊的诞生,还与一段热血历史相关。相传明嘉靖年间,倭寇突袭福州南郊,正准备犒劳戚家军的乡民在情急之下,将大米磨成的浆泼于锅边,混入蚬子、蛏干、肉丝熬汤,让将士迅速饱餐后,全歼来犯之敌。
英雄史诗化作如今福州人最畅快的晨间仪式,从米浆挂壁后的一铲、一刮、一压,到各色配料在大锅里的群芳争艳,再加上海蛎饼、虾酥、芋、油条、油饼、生煎包等随心搭,让这一碗鲜香滚烫的锅边糊,依然豪情万丈。
福州的早晨以一碗热腾腾的锅边糊开启
向海而生沙茶面
在以温馨著称的厦门,“国民早餐”更具反差感,因为这里的开胃神器叫作“沙茶面”。“小清新”的厦门,“重口味”的早餐,其实藏着一段华侨向海而生的味蕾变迁史。
沙茶当然不是茶,而是一种色泽金黄、辛辣香浓的酱料,它最早来自印度尼西亚,是印尼文“Satay”的译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沙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被华侨传入闽南,经厦门人以高汤和本土配料重塑后,逐渐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沙茶酱。第一次来厦门的游客,甚至会因为它的鲜香微辣,把福建误认为一个嗜辣的省份。
厦门的每家早餐店都有自己秘制的沙菜酱,辣度和风情各有不同。将大骨汤烧沸,放入沙茶酱,将水面、香菜、豆芽等汆熟后装碗,再把切成细薄片的里脊肉放入沙茶汤里汆过,铺在面条上,最后淋上热气腾腾的底汤。沙茶面的配料也很丰富,有“沙茶煮一切”之称,无论是新鲜的猪腰、猪肝沿、小肠,还是细嫩的豆干、软糯的米血以及各色小海鲜,都会在这一碗面里被沙茶驯服得十分妥帖。
“沙茶煮一切”,都在一碗里
海丝文化的烟火见证
宋元海丝文化氛围浓郁的泉州,其早餐“扛把子”毫无疑问属于面线糊。本地产的手工细面线柔软可人,正合黄庭坚诗中“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玉簪横”的意境,一碗漂浮着葱花、葱头油热乎乎的面线糊,撒上少许胡椒粉,点睛之笔是加上少许当归泡的白酒,虽然名为“糊”,却清澈敞亮,其复合的口味更与这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相得益彰。
与面线糊分庭抗礼的还有泉州牛肉羹。正是由于宋元时期刺桐港繁盛的贸易,大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泉州居住、贸易,让泉州形成了独特的牛肉饮食文化。一碗古早味“牛肉羹”,成为海丝文化绵延至今的烟火见证。
泉州人对牛肉羹的自豪感,还来自牛肉须经过千锤百炼方能入口,弹牙又润滑顺口,从宋元时期到改革开放年代,泉州敢为人先,牛肉羹也成为“爱拼才会赢”的城市精神表征。
面线糊(左)与牛肉羹(右)见证着泉州人的“柔与刚”
此茶非彼茶
在茶香袅袅的闽北武夷山,早餐不可或缺的风味便是真正的“茶”了。到过武夷山大红袍山庄的人们,绝对会惊讶于这里的早餐,简直称得上“茶叶蛋博物馆”——大红袍茶叶蛋、椴木香菇茶叶蛋、香辣茶叶蛋、虎皮鹌鹑蛋……别急,还有绿茶面、大红袍茶油条和手工茶馒头,每样都让你想品一品。
如此盛情,倒也不用担心早餐吃撑,人均一壶正山小种或者大红袍,在茶香萦齿之间,也很快消食解腻,可以继续循山寻茶去了。
八闽大地,早餐风味因地制宜。建瓯的光饼、宁德的洋中拌水粉、福鼎的肉片、莆田的豆浆炒米粉、沙县的拌面和扁肉,永安的条、闽西客家硬核的九门头涮酒以及漳州诏安早晚皆宜的猫仔粥……福建人在山海的辩证法中,不疾不徐地讲述着各自南来北往的早餐故事。
武夷山的“茶叶蛋家族”
校对 | 萧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