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起印度菜,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或许是一盘盘色彩浓郁、热气腾腾的“糊糊”。
从咖喱到汤羹,从素菜到肉类,印度食物似乎总以一种炖煮至融合的状态出现,然后佐以米饭或面饼食用。
这种“糊糊”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很多人产生了一些误解。
印度菜,当然不止是“糊糊”。
首先,需要澄清一点:印度次大陆的饮食文化还是比较多元的。
除了我们熟悉的糊状菜肴,还有:
饼类:如馕、烤饼、抛饼,它们是非糊状的主食。
米饭类:如印度手抓饭、印度香饭,米粒分明。
油炸小吃:如萨莫萨三角炸饺/咖喱角、帕可拉(油炸辣肉菜片),口感酥脆。
烧烤:如坦都里烤鸡、烤羊肉串,是整块烹饪的。
“糊糊”,在印地语中常被称为“咖喱”或“马萨拉”,其实只是印度菜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形态,而非全部。
这背后是地理、历史、宗教与生活智慧共同写就的饮食答案。
宗教与素食文化的智慧
印度是世界上素食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印度教和耆那教推崇“非暴力主义”(不伤生),这就让很多人用豆类、奶制品等替代了肉类。
比如一道著名的菜肴——达尔(Dal)就是各种豆子煮成的粥或羹,既软烂易消化,又营养丰富,成为亿万家庭的日常必备。
莫卧儿帝国的美食遗产
16世纪莫卧儿王朝从波斯和中亚带来了一种叫“Dum” 的慢焖工艺:将肉、酸奶、香料密封在罐中,用低温缓慢煨炖。
肉质变得酥烂,香料彻底融入,汤汁浓郁香醇——这成为了北印度许多肉类咖喱(如奶油浸肉)的起源。
在印度人看来,这种丰富、复杂、香浓的菜肴,是一种宫廷级别的高级美食。
实用主义的生活哲学
释放香料灵魂:印度是香料王国。将香料磨粉或做成酱膏(如洋葱、姜、蒜、番茄打成的泥),在油中炒香后炖煮,是最大限度释放其风味和香气的最佳方式。
软化食材:在冷藏技术出现之前,肉类容易变老变硬。豆类(如鹰嘴豆、各种木豆)本身也很坚硬。长时间的炖煮是让这些难以咀嚼的食材变得柔软、易于消化的最有效方法。
节省燃料:一锅炖菜喂饱一家人,当然比分别炒好几个菜更节省柴火或燃料。
食物防腐:许多香料(如姜黄、大蒜、辣椒等)本身具有抗菌防腐的特性。在炎热的气候下,将食物用大量香料炖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其保存时间。
便于搭配:浓稠汤汁最适合用饼蘸食,或与米饭拌匀——这正是印度人最经典的用餐方式。
对于印度人来说,“糊糊”并不是单调或缺乏技术的产物。相反,它是一种融合了宗教包容性、历史传承技艺、食物保存之道以及美味最大化策略的终极解决方案。
“糊糊”是印度经典的味道,也是印度烹饪文化的代表。
如果你想要品尝印度味道,那就绝对不能错过这些“糊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