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味杂记
世人皆知\"食在广东\",殊不知赣地风味,亦有独到之处。江西老表之嗜辣,可谓\"辣\"名远扬,然其饮食之道,却非一个\"辣\"字可尽。
彼时我寓居南昌,每至晨光熹微,街头巷尾便排起长龙,皆是为那一碗热腾腾的拌粉。江西人食粉之盛,年耗三十万吨有余,此等\"粉量\",足令外乡人咋舌。那拌粉摊主,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油渍;每每将米粉在沸水中一焯,拌以辣椒、蒜末、酱油,动作之娴熟,竟如庖丁解牛。食客们捧着碗,或蹲或立,吃得满头大汗,却不肯停箸。此情此景,令我常想起故乡绍兴的早市,只是少了黄酒的醇香,多了几分火辣的热闹。
瓦罐汤铺子更是星罗棋布,五千余家散布城中。我曾见一老者,每日必至固定摊位,要一罐老鸭汤。那汤罐乌黑发亮,显是经年累月熬煮所致。老者说,这汤铺传了三代,味道从未变过。江西人熬汤之精,由此可见一斑。三十万吨腊肉、二十万吨霉干菜、十万吨咸鱼,这些数字背后,是多少代人的味觉记忆?我想,大抵如同那瓦罐中的老汤,愈久愈浓。
赣南酸辣鱼头,我曾有幸尝过。鱼头硕大,浸在红汤中,上面浮着一层辣椒油。同桌的本地人吃得酣畅淋漓,我却辣得涕泪横流。他们笑我\"不耐辣\",我则暗想:这辣椒年耗五十万吨的省份,果然名不虚传。冬笋腌笃鲜倒是合我口味,鲜中带甜,笋片脆嫩。江西人年食十五万吨冬笋,想来也是懂得\"淡中求味\"的道理。
饮食之道,最见一地风土。江西菜看似粗犷,实则暗藏匠心。那二十万种家常菜,五百种地方小吃,岂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正如那瓦罐中的汤,需文火慢炖;如那霉干菜,需时日晾晒;如那腊肉,需寒风吹透。
今人常道\"快餐文化\",而江西老表们却依然守着这些\"慢功夫\"。或许正因如此,才能在辣味之外,保留饮食的本真。愿这赣味薪火,能如鄱阳湖水,长流不息;愿天下食客,皆能尝得这般人间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