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在某档热门厨艺展示节目中的经历引发轩然大波,在节目里,全进华以自家养殖180天的走地鸡为食材,精心烹制家乡特色白切鸡,却因评委对食材不识货而被淘汰,让不少粤菜老饕感到愤愤不平。
全进华所选用的走地鸡,在果园中自然生长,以虫子、杂草和谷物为食,180天的养殖周期让鸡皮脆肉紧,鸡味浓郁,在湛江当地是制作白切鸡的上乘之选,全进华遵循传统工艺,清水慢煮、冰水浸泡,搭配沙姜、姜蓉等蘸料,力求呈现家乡宴席上的经典味道,但评委组中的淮扬菜大师周晓燕和演员岳云鹏,却从自身认知出发,给出了“口感偏老”“肉很硬”的评价,双方对于食材观念上的分歧瞬间掀起关于全进华所制作白切鸡用材是否正宗的讨论。
粤菜对于白切鸡用材的理解与评委的评判标准大相径庭,粤菜注重“鸡味”,认为速成鸡风味不足,真正的白切鸡需选用生长周期长的鸡种,以凸显鸡肉本味,在广东,尤其是湛江地区,当地人对老鸡的偏好根深蒂固。180天左右的散养鸡,被视为制作白切鸡的理想食材,其皮脆、肉实、骨香,是当地饮食文化的独特体现,而评委周晓燕习惯以淮扬菜的“嫩滑多汁”标准,虽说更偏向于大众普遍接受的口感,但却忽略了粤菜白切鸡背后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
其实在广东省内,不同地区对白切鸡的选材与制作也存在差异,广州偏爱160-180天的清远麻鸡,注重鸡肉的鲜嫩。湛江则钟情于肉质紧实的老鸡,追求浓郁的鸡味,食材同省内都存在差异,彰显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元性,全进华在节目中的坚持,正是对于家乡饮食文化的捍卫。
该档节目的评委组构成存在不合理性也成为争议焦点,四位评委中仅一位为专业厨师,其余三位均是演员,他们的评价更多基于个人口味,缺乏专业且全面的评判视角。外行评判内行的方式难免引发大众对节目专业性的质疑,不少人建议引入地域文化学者参与评审,以平衡专业性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度,使评判更具公信力。
全进华并未陷入无谓争论,而是通过发布白切鸡教学视频,详细展示传统制作工艺,强调骨头带血才正宗,不仅传播了湛江鸡文化,还让湛江鸡成为网络热词,央媒随后发声替全进华解围,指出“美食本无绝对标准,应尊重差异、彼此包容,友好交流饮食文化,才能让饮食文化更具温度”,央视的36字观点得到大多数人认可,在评判美食时,不应简单地以单一标准衡量,应深入理解背后的地域文化,摒弃非此即彼的狭隘观念。
全红婵哥哥用自己对家乡饮食文化的捍卫硬扛评委,央媒下场用“36字”为其解围,这场由白切鸡用材所引发的争议该结束了,同时也提醒大众,美食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地域的饮食传统都值得尊重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