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的人生阅历不够,所以不爱吃五仁月饼。”
不是因为五仁月饼多好吃,也不是因为它多难吃,而是——谁给你的权力,用食物来审判别人的人生?
不仅广告营销“翻车”,被指冒犯消费者,甚至在本职最基本的食品安全上也屡次曝出丑闻,遭到央媒点名报道。
“国货之光”的崩塌
马上中秋节就要到了,不少月饼商家开始打广告,打算中秋大干一场!
可有一家“国民面包”,为推广中秋新品“蛋月烧”月饼,某国产烘焙巨头在写字楼、小区电梯里投放了一组文案极具攻击性的广告:
“为什么年轻人不爱吃五仁月饼?
“因为他们还没被生活毒打过。”
紧接着,又是一句:“只有尝过生活的苦,才懂五仁的香。”
好家伙,一句话,把不爱吃五仁的人,全都打成了“没经历、不懂事、不成熟”的象征。
网友也是怒评:“我35岁,房贷车贷孩子奶粉尿布全扛着,你说我不懂生活?那你懂个屁!”
“我奶奶80岁了,她也不爱吃五仁,难道她的人生不够苦?”
“你们卖月饼,不研究怎么做好吃,倒研究怎么‘教育’消费者?”
感觉这已经不是营销,而是公开羞辱。
五仁月饼本身口味两极分化,有人爱它坚果的香脆,有人嫌它甜腻如药,但无论爱或不爱,都只是个人口味偏好,何时成了衡量人生阅历的标尺?
公关处理三件套
面对汹涌舆情,这家企业的第一反应,不是道歉,而是删评。
他们在官方微博、抖音评论区大规模删除负面言论,试图营造“天下太平”的假象,结果,越删越火,截图满天飞,反而坐实了“心虚”二字。
眼看压不住了,出一封“道歉声明”,但这份声明,堪称公关界的耻辱教材,全文通篇没有一句“我们错了”,反而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该广告由某年长领导主导创意,系内部共创机制失灵所致……”翻译过来就是某个老头子脑子有病,不是公司的问题。
这哪是道歉?这分明是甩锅大会!
更讽刺的是,就在广告翻车的同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最新一期食品安全抽检结果——这家企业的切片面包,彻底引爆了公众的愤怒。
从“人类牙齿”到“生锈刀片”
如果说广告翻车是“态度问题”,那食品安全问题,就是触及人命的底线问题。
2024年初,江苏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爆料:他在该品牌面包中,吃出了一颗疑似“人类牙齿”的硬物。
结果,对方只愿意支付500元“线索感谢费”,并强调“无法确认异物来源”,拒绝进一步回应。
2023年,一位东北消费者投诉:在面包中发现一块长约2厘米、已经生锈的刀片!
他要求企业调查并道歉,结果对方不仅否认,反而报警称其“恶意敲诈”,试图以“栽赃陷害”定性此事,至于报警结果如何?至今未向公众公布。
多地产品被查出问题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第三季度抽检报告,该企业在山东泰安工厂生产的一批次切片面包,菌落总数超出国家标准近20倍。
菌落总数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一克面包里有多少细菌,
国家标准规定,熟制面包的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⁴ CFU/g(即每克1万个菌落单位),而该批次产品检测结果高达1.8×10⁵ CFU/g,接近临界值的20倍。
意味着这块面包在生产、包装或运输过程中,长期暴露在高温潮湿、卫生条件极差的环境中,极可能滋生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
吃了这样的面包,轻则腹泻、呕吐,重则引发急性肠胃炎,儿童、老人、孕妇等免疫力低下人群,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我可以接受你产品不好吃,但不能接受你卖给我的是毒啊,可以原谅你一次失误,但不能容忍你十年如一日地欺骗。
2023年,沈阳工厂生产的纯蛋糕被查出丙二醇超标,丙二醇是一种化学添加剂,常用于食品保湿,但过量摄入会损害肝肾功能,尤其对儿童危害更大。
2024年春季,华北地区多款吐司面包被消费者投诉“未过期已发霉”,有照片显示面包表面长满绿毛,散发酸臭味。
2022年,华南某超市下架多款产品,原因系包装内发现活虫,第三方投诉平台“黑猫投诉”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关于该品牌的投诉量高达673条,其中85%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包括异物、变质、添加剂超标等。
而企业的处理方式,几乎如出一辙:敷衍、推诿、小额补偿、拒不公开道歉。
这次也一样,面对铁证,企业第一反应不是认错,而是提出申诉,声称“检验方法不当”,结果,申诉被监管部门当场驳回,理由很明确:检测流程合规,数据真实有效。
直到此时,企业才发布了一份“不情不愿”的道歉信,承诺“加强品控”,但对已流入市场的超标产品,既无召回公告,也无赔偿方案。
很多消费者选择它是因为,它曾承诺:“用最好的原料,做最安心的面包。”可没想到,消费者把它当家人,它却选择背刺“自己的家人”。
结言
过去,消费者对国货有“宽容期”——我们愿意为“支持国产”多付一点钱,多担一点风险,但如今,这种宽容正在消失。
国货不是免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死金牌,消费者也不是韭菜, 你可以没有五仁月饼,但不能没有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