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贵港街头,空气中飘散着一种独特的辛香,那是大量姜丝与牛杂在铁锅中爆炒时迸发出的市井烟火气。这种被称为"姜丝牛杂"的本地特色小吃,正随着季节转凉而成为街头巷尾最受欢迎的热门美食。在贵港老城区的大东码头附近,几家经营了二十余年的牛杂摊前总是围满了食客,老板们手持长筷在直径近一米的大铁锅中不停翻动,姜黄色的姜丝与酱色的牛杂在高温下滋滋作响,升腾的热气裹挟着浓郁的香气,让路过的人们不自觉地放慢脚步。
制作地道的贵港姜丝牛杂,选材上就颇有讲究。牛杂必须选用当天凌晨宰杀的新鲜货,通常包括牛百叶、牛肚、牛肠、牛心等部位,经过反复搓洗去除异味后,切成适口的大小。而姜则要选择本地特产的黄姜,这种姜肉质厚实、纤维少,辛辣中带着回甘,刨成细丝后足有成人小指粗细,用量往往占到整道菜的三分之一。老师傅们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口牛杂半口姜"的震撼效果,真正起到驱寒暖胃的作用。
凌晨四点,经营了二十多年的"老牌姜丝牛杂"店主李师傅就开始了一天的准备工作。他将处理好的牛杂放入大锅中,加入八角、桂皮、草果等十几种香料卤制两小时,待到牛杂变得软糯又不失嚼劲时捞出晾凉。与此同时,帮工们正在将二十斤新鲜黄姜去皮刨丝,姜丝堆得像座小山,辛辣的气息刺激得人直流眼泪。"我们每天要用掉三十多斤姜,"李师傅边切牛杂边说道,"冬天生意好的时候,这个量还得翻倍。"
上午十点,摊位前的食客逐渐增多。李师傅将特制的铸铁锅烧至冒烟,倒入半碗花生油,待油温升至八成热时,先下一大把姜丝爆香,金黄的姜丝在热油中迅速卷曲,释放出浓郁的姜辣素。随后加入蒜末、豆豉、辣椒酱翻炒,这时整个街角都弥漫着令人食欲大开的香气。最后倒入预先卤好的牛杂猛火快炒,淋上两勺秘制酱汁,撒上香菜段,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姜丝牛杂就出锅了。
"要趁热吃才够味!"常客王伯端着还冒着热气的小铁锅,熟练地夹起一筷子裹满姜丝的牛肚。只见牛肚表面挂着亮晶晶的酱汁,咬下去先是感受到姜丝的辛辣,接着是牛肚的弹牙,卤香的厚重与姜的刺激在口腔中形成奇妙的平衡,让人忍不住又夹起第二筷。在贵港,这种小铁锅装的姜丝牛杂通常按份出售,每份15-20元,足够两三人围着小桌分食,再配上一碗白粥或米饭,就是一顿暖心暖胃的平民盛宴。
这道看似粗犷的美食,其实藏着不少健康智慧。中医认为,生姜性温味辛,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而牛杂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在寒冬季节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热量。贵港地处广西中部,冬季湿冷,当地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现,将大量姜丝与牛杂同炒,既能去除内脏的腥味,又能增强驱寒效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道特色鲜明的市井美食。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贵港姜丝牛杂开始被更多外地食客知晓。在社交媒体上,那些铺满金黄姜丝的大铁锅视频总能获得数万点赞。不少美食博主专程前来打卡,将这道"视觉冲击力十足"的地方美食形容为"姜丝的狂欢"。对此,李师傅笑着说:"我们做了几十年都是这个做法,没想到现在成了网红。"不过他也坦言,为了迎合年轻人口味,现在有些摊位会减少姜丝用量,或者增加甜味,"但老顾客还是认准传统味道"。
夜幕降临,大东码头的牛杂摊点陆续亮起昏黄的灯泡。下班的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在矮桌旁,就着滚烫的姜丝牛杂聊着家长里短。锅里升腾的热气模糊了人们的面容,却让彼此的距离变得更近。在这个湿冷的季节里,或许没有什么比一锅热气腾腾的姜丝牛杂更能温暖贵港人的身心了。那浓郁的姜香不仅驱散了身体的寒意,更延续着这座小城特有的市井温情,成为当地人记忆中难以割舍的味觉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