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于9月13日在贵州贵阳落下帷幕。
若你以为这里只是“美酒的聚集地”,便会错过它真正的惊喜: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早已跳出“陈列酒瓶”的传统框架,用一杯酒的时间,解锁了生活的千万种可能。
在这场酒业盛会上,贵州不仅展现出在酒业领域的全方位突破与创新,更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酒业发展正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彰显出对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与人文关怀。
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 王华 摄
踏入会场,井然有序的布局让人眼前一亮。指示标识清晰醒目,无论是寻找心仪酒企的展位,还是前往活动区域,都轻松便捷,就算是初次参展的观众也不会迷路。场馆内还贴心设置了多个休息区,舒适的座椅、充足的饮用水,逛累了便能在此稍作休憩,补充能量。
会场中休憩品尝精酿的市民 王华 摄
遵义产区展位前坐满了品酒闲聊的市民 董婧珣 摄
漫步酒博会现场,“日咖夜酒”区域人气火爆,成为“卖生活方式”的典型缩影。在这里,咖啡的香醇与酒的微醺自然衔接,并非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构建了一种“白天提神奋斗、夜晚放松社交”的生活场景——年轻人聚集于此,白天因咖啡而活力满满,处理工作、交流想法;夜晚在美酒中舒缓身心,分享生活、增进情谊。这种新兴消费模式,正是贵阳精准洞察年轻消费群体对“多元生活体验”的需求,推动酒业从单一产品销售转向传递生活态度与社交方式的关键实践。从政策层面看,贵阳积极践行推动消费场景创新的举措,鼓励商家打造多元消费空间,早在相关政策规划中就明确提出支持此类融合业态发展,为“日咖夜酒”模式在城市中广泛落地创造条件。这不仅体现了地方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把握,更以政策之力为“生活方式型消费”的成长提供支撑,让年轻人在城市中找到专属的休闲天地,尽显城市的细致关怀。
“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
贵州精酿、贵州果酒、贵州刺梨酒等酒类衍生品在酒博会上大放异彩,进一步丰富了“生活方式”的表达维度。不同于传统酒类聚焦“饮用功能”,这些衍生品更注重与日常场景的适配:贵州精酿凭借丰富多变的口感,以及刺梨与蓝莓等本地食材的融入,成为年轻人露营、聚会时的“社交利器”;贵州果酒和刺梨酒则以清甜口感、营养属性,契合了现代人“健康轻饮”的生活追求,可搭配早餐、下午茶,或作为家庭聚餐的佐餐酒。这种产品创新背后,是贵州酒业跳出“卖酒”思维,从“用户生活场景”出发的深度探索——不再局限于“让消费者买酒”,而是思考“如何让酒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当抹茶遇上精酿会有一番怎样的惊喜
贵州酱酒核心产区的展示,更是将“卖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承深度绑定。以仁怀为核心的产区,堪称贵州酱酒产业的灵魂所在。在酒博会上,核心产区企业不仅展示酱酒的酿造工艺,更通过讲述茅台镇的酿酒历史、酱酒的储存文化,传递出“慢品生活、尊重传统”的生活理念——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瓶酱酒,更是一种对匠心文化的认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从产品品质到文化包装,从消费场景到服务体验,全方位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从此次酒博会我们深切感受到,贵州酒业的发展已突破“卖酒”的单一维度,转向“卖生活方式”的更高层次:通过“日咖夜酒”适配年轻社交需求,通过特色衍生品契合健康轻饮趋势,通过酱酒文化传递品质生活理念。这种转变背后,是对消费趋势的精准把握、对政策支持的充分依托,更是对“酒业服务于人”的本质回归。这一系列努力不仅促进酒业持续繁荣,更让贵阳这座城市因“多元生活体验”而更具吸引力与包容力,处处体现政策的温度与城市的贴心关怀。
未来,当更多人因一杯贵州酒,想起一段惬意的时光、一种舒服的生活方式,便会懂得:这里酿的从不是简单的酒,而是一帧帧值得珍藏的生活图景,在岁月里愈发醇厚动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侯萌
编辑 徐然
二审 李劼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