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贝这个品牌火了,但主要是因为大家觉得它的东西不该卖那么贵。这事儿让人联想起学生时代在食堂里吃过的每一份餐饭。
因为学生食堂的价格通常非常公平合理,甚至可以说远远低于市场价。这样的低价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肯定是有大量补贴存在,所以我们的学生时代才能过得比较滋润,吃到营养又安全的饭菜。
可上了大学之后,情况就变得不太一样了。要是想在大学食堂里吃到口味好、品质高的饭菜,有时候真的得花不少真金白银。
很多985和211高校还能保持相对低廉的饭菜水准,笔者听过最夸张的情况是,在有些学校的食堂里,花不到两块钱就能点一份朴素的饭菜。
这样的定价能保证一些贫困生获得最基本的营养,学校能做到这一点真的非常贴心。但再好的学校,是不是也得考虑运营收益的问题,总不能每一道菜都像做慈善一样定价吧?
有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他们能接受食堂里价格稍高的饭菜,所以学校开设相应的高价档口也是有合理原因的。
但让大家感到不满的地方在于,有些饭菜明明看起来不值那个价,却非要定到高价,这样大家肯定不会同意。
比如在四川有一所211高校,最近就被学生吐槽食堂价格比西贝还要夸张。有一位女同学晒出了自己在学校食堂点的“自助餐”。
要知道学校食堂的这种“自助”,反而跟大家印象里的自助不一样——通常大家以为自助是交固定的钱就能随便吃。
可这所学校的食堂规定是,你拿多少饭菜就按重量称算价格,也就是说每一份饭菜的价格都不一样,还会按荤素分类计价。
于是这位女同学只打了小小的一盘饭菜,让大家猜价格,有人大胆猜了25块钱,没想到实际价格比这还高,大概在35到40块钱之间。
这价格让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还有另一个同学更惨,只是打了几个虾球,再加几小坨看起来就很寒酸的肉菜,最后一算价格竟然要23块钱。
不能说985、211高校的食堂就一定该低价,也不能说普通院校的食堂就只能卖便宜菜,这本质上更像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选择问题。
没必要把价格高低和学校层次强行绑在一起。而且看待这件事,也不能只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咱们也得为学校多想想。
大学食堂要维持日常运营,食材采购、工作人员工资、场地维护这些都得花钱,要是只盯着低价,食堂很难长期保证饭菜的品质和种类。
所以很多学校的食堂其实都做了分档设计,既有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平价档口,也有满足不同需求的贵价窗口,这样的安排其实挺合理的。
就像有些学校的基础档口,一份两素一荤的套餐只要七八块钱,能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实惠;而另外一些档口会提供更精致的菜。
比如新鲜的海鲜、特色小炒,价格自然会高一些,十几二十块钱一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和口味偏好来选。
要是想吃得简单省钱,就去平价档口;要是偶尔想改善伙食,就去贵价窗口点上一份,没人会强迫谁。
毕竟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不一样,需求也不同,食堂分档次运营,既照顾到了普通学生和贫困生的基本需求,也满足了有更高消费能力学生的选择。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