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来源:小红书@梅见
这届年轻人,正集体迷上一种新信仰:“万物可邪修”。
有人用瓶装饮料做国宴,还有人炒菜做甜品都靠微波炉,只要厨房不炸就行,主打一个倒反天罡。
类似的大胆混搭逻辑,放在商业世界也是妥妥的出圈密码。
谁能想到,有一天竟然能在烧烤、火锅店这种市井地看到酒盏、侍酒师?
喝个酒还有“+冰/海盐/花”等新奇喝法,喝酒前还有侍酒师给你讲解酒盏的传统文化、酒的来龙去脉?
总之,吃饭喝酒都要“陪”着你尽兴,“陪”着你长见识,让你在一顿饭上体会到优雅古典+现代烟火气的新奇特,这味儿一下就上来了。不少人纷纷尝试,在厦门、杭州、长沙、成都都躲不过这波冲击。老板脸上更是笑开了花,生意明显变好。
很多人想不到,这款席卷国内餐饮店、靠“陪”成为年轻人饭桌新刚需的神饮,就是梅见。
它的逆袭仿佛爽文男主。如今经济紧缩期,连五星大酒店都下场摆摊,在其他行业老板们深陷增长寒冬时,它却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业绩不降反增,截至到今年6月竟然逆势增长近30%,在部分商超和即时零售渠道更是增长了86%,成了妥妥的低度酒头部选手。
一瓶青梅酒,怎么就攻克了很多老字号都头疼的增长难题?
1
昔日憋屈的“酒中小透明”,
勇闯无人区
你可能想不到,如今大火的青梅酒,多年前在国内还过得相当憋屈。整个行业都处在“无人区”:
一方面,是玩家鱼龙混杂、价格混战、品质与产品定位高度同质化,很长一段时间青梅酒只是一个品类,没有真正的品牌;
另一方面,它被贴上“低度小甜水” 的标签,玩家为了卖酒而被迫自降身价,长远看也是费力不讨好。
行业蛮荒发展时期,有人要么图赚一笔快钱,赚不到钱的干脆放弃转行。谁都想不到也不敢想,怎么能在这个无人区闯出一番名堂?
跟很多同行浅尝辄止不同,当时的梅见却主打一个反骨,它就是觉得,青梅酒这个赛道大有干头。
不仅一股脑地坚持下去,还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闪光点”:一是成分党思维。青梅的有机酸比柠檬整整多三倍,天然契合健康需求;
二来是祖宗严选。人们爱喝青梅酒这件事,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青梅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水果之一,还是最早的调味料,不管是烹饪、佐酒还是制酒,青梅都能“契合”中国人的肠胃,文人饭局里的“青梅酒”早已说明它适合搭配饮食,这赛道显然大有可为。
再加上此前,国外已经有不少成功的前辈们,通过率先捕捉到一个市场空白,哪怕经济下行期也能逆势增长。就像开市客靠品质、优衣库靠性价比在下行期逆势增长。
梅见也大胆下了一步从没人干过的“险棋”:死磕青梅酒单一品类,把“佐餐场景” 打透。
现实证明梅见这条路还真走对了。如今,再提起青梅酒,很多人会反射性地想到“梅见”。在全国各地不少餐饮店里,梅见作为佐餐酒相当有人气。很多网友发现,它把一瓶酒,硬是搞出“梅见+冰/海盐”多种喝法,甚至还用起了古人才用的酒盏。
为何它偏偏盯上酒盏?别小看这么个小玩意,在中国古代,无论江湖人士还是文人墨客,盏都是相当重要的饮酒工具,单手执盏“有范儿”、双手托盏表“尊敬”。用古代的盏,喝的就是这种传统复兴,喝的就是仪式感。很多人更是想不到,去餐馆吃饭,竟然还能额外收获了一层文化体验。
有实打实的数据显示,厦门有的店上线冰梅见套餐,一家店单月平均销量直接增长4.1倍,杭州、长沙、成都等门店也都尝到了增长甜头。
坚定把青梅酒品类“挖活”,再找准“佐餐酒”定位,路子走对了,自然能大力出奇迹。
看起来没人走的一条路,怎么就被梅见给闯出来了?
2
把酒做成收藏品背后,
是一群人的“all in”
其实今年打传统文化牌,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从年初新茶饮们争相联名《哪吒2》,到最近不少餐饮、珠宝品牌联合非遗技艺推出专属系列,为了流量榨尽脑汁。
搞传统文化的越来越多,但很多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很难靠产品真正“栓住”用户的心,归根结底还是产品力和文化牌并没有融会贯通。纵观各路品牌,梅见算是少数不仅活下来、口碑还越来越好的选手。
凭啥梅见能有如此大的爆发力“熬”出头了?靠的是两个独有的“私货”:先用产品力立住地基,再靠文化牌开枝散叶。
1. 最“笨拙”的做产品,才能最大化出圈
其实论做青梅酒,中国是相当有优势的。
中国作为青梅的富产区,拥有近200种原生梅种,但并不是所有的梅果,都适合用来酿酒,对于创业者反倒是个机会,梅见看到这点后,做出一个重要决定:
每个环节,都投入100%的诚意。
据说光是选梅,梅见团队就跋山涉水,在找到的100多种品种里,逐个尝、反复测,最后只留下 10 种 “灵魂梅种”—— 广东普宁果带清冽果酸,四川南高梅果香醇厚,每一颗都得符合酿酒黄金标准。
再到酿酒过程,为了找出最好的酸甜平衡口感,要足足进行1700多次风味测试;酿制过程经过8道工序,对时间、温度都严苛控制。
最后确保送到消费者手上的产品,配料表没有任何“增香狠活”,只有:青梅、水、高粱、黄冰糖。
当然,在消费者心中,最后落到口中的体验才是王道。
梅见也在死磕消费者的佐餐口感,很多网友就有感受,吃个面或江西小炒,搭配梅见更香了。“饭都能多来一碗。”在这背后,是梅见在原料、工艺、口感不断“整容”。比如光一个酸,就精细到青梅苹果酸、青梅柠檬酸、青梅琥珀酸等数种,最后的体现就是佐餐更爽口增香。
像消费者的重要宴请时刻,它推出外观有逼格的橡木桶产品;日常跟朋友聚会,喝它的原味梅酒系列能激发食物滋味;不同人总有不同的口感偏好,梅见的金桂、青柑、杨梅等不同口味,顺道还能满足年轻人的新鲜感。甚至看到消费者“爱吃辣”的细节后也不断调整,在酸甜感、解辣解腻维度上与中国几大菜系更加适配。
真心换真心,这种多年如一日的“笨功夫”,换来的是消费者的真实口碑,很多人喝完立马囤货,有的人聚餐必带,这份喝完还想再来一瓶的惦记,就是对用心最好的“回报”。
2. 文化牌不是大声吆喝,而是陪着年轻人“向内求”
如果说,做产品是梅见第一个“私货”,那么它的第二个“私货”,就是用文化把年轻人钓成翘嘴。
一般打文化牌的同行相当高调,有服装品牌土豪包下世界文化遗产变秀场,有文具品牌靠寺庙祈福的“祖宗习惯”来吆喝产品,生怕年轻人记不住,有新茶饮甚至搬来佛祖,想跟年轻人玩到一起却一度翻车。
跟个个追求高大上的“E人”玩家不同,梅见更像个少有的“i人”,不是抱团欢呼,而是陪年轻人坐下静下心来——“向内求”。
之所以选择这个路子,是现在年轻人心态上出现一种新变化:就像抱树疗愈、“鸟门信徒”、AI禅修等背后等,一群不甘被日常焦虑压力吞噬的年轻人,要为自己搭建精神诺亚方舟:拒绝老板家人PUA,主打一个问自己要什么。
梅见刚好踩中了这份心思,把文化藏在让人静下来的细节里。
就拿梅见推出的非遗蓝染系列来说,它没喊“传承非遗” 的口号,而是把瓶身标签换成布艺材质,摸起来带着手工的纹理感,摆在家里不像包装,更像个能静心的小物件。
不仅是酒,还围绕用户不同的生活场景推出相应蓝染周边,如挂饰、帆布包、棱角杯......有网友直呼:“永远相信老祖宗的审美!”“标签都是布艺材质的,质感超级好!”
更让人心头一暖的是,官方下场投入,拿出部分销售额支持非遗基金,普通人买瓶酒,不知不觉就成了文化传播的一份子。
图片来源:小红书@大西瓜、吃人橙子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对传统文化感冒,难免会有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的人,怎么吸引年轻人?梅见先扔出一个钩子:打颜值牌。
毕竟,年轻人永远会对好看的东西毫无抗拒力。于是,梅见拉着1000多位年轻艺术家共创艺术酒系列,画风从漫画到抽象,甚至连AIGC也玩上了,总有一款戳中审美,年轻人哪怕不喝酒,也会因 “瓶子好看” 忍不住入手。
这一操作直接引发网友辣评“梅见要横扫艺术圈”,更有人评论区喊话“上链接”、“包装让人愿意买了一箱又一箱”、“好看有创意还特有收藏价值”。
但真正让人沦陷的,是藏在颜值背后的“疗愈力”。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个“疗愈高手”,精神力量比简单的吃喝娱乐都管用。现代人难免会内耗,焦虑时又特别讨厌说教,艺术正好能绕过语言局限,掐指一算找到年轻人的痛点,从容对症下药。
比如漫画家蔡志忠的《八仙系列》,先是在设计上反套路“去圣化”。好家伙画个漫画就把古代圣人整活了,让庄子从圣贤变“老顽童”,八仙成“酒友”。
闭目与粉蝶共舞的庄子“物我两忘”的境界,不说话,就是对年轻人的“KPI紧箍咒”的狠狠反击。《逍遥游》酒标上,大片留白里“扎眼”的无绳扁舟上的老者,怎么就不算是一种“放下执念,随性而游”的生活态度?对准的就是当代人“房贷车贷焦虑”等压力。
总之,借庄子“不困于外物”、八仙“不问身份只论尽兴”的精神,就是要让年轻人暂时“灵魂出窍”,哪怕还没行动,先感受到活出自我是种什么心情。
用“无用的东西”,简单粗暴对抗“功利社会”,每一款酒让人看着都能不自觉的情感代入,也开始重新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人生。
不少网友更是在评论区小作文式的狠狠共鸣,“学到了,恰到好处的努力”、“治愈”、“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内心”,“阅读、喝梅子酒、好好睡觉”……
当庄子变成年轻人的酒搭子,成为了一众年轻人的“嘴替”,艺术酒想不出圈都难。
在我看来,过去年轻人“向内求”的门槛蛮高,要么是高价冥想课程,要么是跑到乡野自然解压,谁能想到日常小酌也能把门槛打下来。
此外,艺术酒的众多风格也点燃了年轻人的收藏欲,这种把产品当作品的玩法,不仅套装众多,瓶身还不断“整容”,就类似潮玩盲盒的集邮心理,有人直接买成套往家搬。
图片来源:小红书@安史
从传统文化的轻体验,到艺术疗愈的软共鸣,年轻人在小酌时静下来、找到自己。洞察消费者真正的内心需求+丝滑无狠活的产品口感,就是妥妥的钱包杀手公式。
产品与文化两手抓,这种“陪着向内求” 的文化牌,不仅让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人,也让很多不喝酒的年轻人,尝到了第一口青梅酒,三年卖出了1.3亿瓶。
赢得文化认同,梅见也算是从小透明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的独特野路子。
3
从小透明逆袭高手,
藏着年轻人的消费新风口
邪修年轻人们看似“发疯”背后,其实还是一套科学的逻辑。用酸奶腌的鸡肉更嫩滑、用饮料镇压食材腥味。玄学的尽头,还是科学。
同样,梅见的一系列操作也很值得细品。表面看很大胆很反骨,实际上靠的还是三个稳扎稳打的绝杀技。
第一,用“洪荒之力”死磕一件事,熬出真底气。
很多企业之所以守在枯井要饭吃,就一个原因: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很多企业看到哪个火就做哪个,看见风口就跟,对所在领域又没有长期主义的耐心定力,最后就是“样样通样样松”。
纵观青梅酒行业能在无人区跑出品牌,首先一个必杀技就是要确定好赛道、做好产品。就拿梅见来说,就是大胆“做减法”:先是坚定青梅酒这个赛道,另辟蹊径找到“佐餐酒”定位打深打透。
说白了,没有凭空冒出来的爆款,只有熬出来的底气。在无人区里跑出品牌的秘诀,从来都是认准一件事,才能干出护城河。
第二,把文化变成“水与空气”,而不是噱头。
看得见的好产品是站稳脚跟,看不见的“文化”才是企业的硬核强心剂。
业内有一个共识是:年轻人与“祖宗文化”的碰撞,催生出多元化的消费新场景与产业机遇。如老铺黄金、霸王茶姬,都是打好“年轻人+东方文化”两手牌。同样,中国酒也大有希望能诞生出世界巨头。
在刀哥看来,成功的企业都有个共同点:文化牌不是单一营销工具,更不是博眼球噱头,而是真正变成刻在企业骨子里同呼吸的基因。
这一点梅见做的不错,高举高打根植于产品力、文化力,围绕文化核心投入巨量资源深度布局。
为了让传统文化真正落地,它一边实地走访非遗窑口、蓝染工坊,把老手艺的精髓挖深吃透;一边联动1000 多位艺术家共创,让传统文化有了更现代的表达,更围绕 《诗经》中的“风、雅、颂、美” 核心,把文化铺进产品设计、内容书籍、餐饮场景等每一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连梅见本身的名字都大有历史渊源:“在古代,二月被称为‘梅见月’,因2月梅花盛开,满眼所见,即为梅见。”这藏在名字里的讲究,怎么不算一种巧妙的文化传承?
这种“守正” 深挖文化根脉、“出奇” 用创新形式激活传统的投入,让文化不是停留在海报上的口号,而是真正流进品牌血液里的养分。
第三,做用户无缝衔接的“情感搭子”,对症下药。
最后,产品力和文化力都有了,如何“持久”也是很多玩家需要重视的终极课题。
新消费市场一个相当残酷的现实规律是:今天出个新品类或新花样,第二天就能被同行迅速复制粘贴甚至面临“滥大街”的风险。
在刀哥看来,酒品牌一定要避免短视思维,真正优秀的挖掘一定是从用户视角出发,做全场景“搭子”:渗透到消费者每一个日常习惯里去“对症下药”,时间越长越有奇效。
就像吃个饭,梅见把餐馆变艺术展,让人眼前一亮;与朋友聚会,它能想出用盏喝酒的趣味玩法,给氛围感拉满;就连工作不顺利时,它都能用瓶身的庄子思想默默给出精神力量。
说白了,用户在哪里,梅见就陪到哪里。那些看似脑洞的玩法、联名和活动,背后都是对情绪需求的精准拿捏——做懂用户的长期陪伴者,日久才能见人心。
一瓶酒能做到如此,格局够大、诚意够足,消费者自然举双手投票。
4
结语
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一个品牌打动年轻人的终极法则是什么?
简单八个字就是:做好产品,做透文化。
说到底,这也是未来酒品牌之间竞争甚至出海的核心底牌,背后考验的仍然是企业营销背后精准的社会和人性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