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预制菜的话题真是吵得沸沸扬扬。
有人说它不够健康,也有人说它“挂羊头卖狗肉”,欺骗消费者。
但说实话,预制菜本身就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东西,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更快地把饭菜端上桌,要说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灵魂”。
所以这些年不管工作多忙碌,我还是会坚持每天晚上都尽量回家,吃到爸妈或者公婆做的饭菜。不管滋味如何,每一口都让我很珍惜。
我们这一代人的爸妈,是很少会买预制菜的。他们宁愿起个大早去菜场,亲手挑带着露水的青菜,选那些还扑腾的鱼,当场现杀,回家慢炖。
你说他们不嫌麻烦吗?当然也怕。
但回家吃饭的意义,不完全在于食物本身,更是家人一起吃饭时,那些微妙涌动的情感。而这些情感的流动,甚至具有抚平伤痕的力量。
就像我最近看的一部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拍的正是食物背后的亲情与故事。
这部纪录片从2021年播到现在,已经出了三季。每集都有一位B站UP主带着好朋友回家吃饭。
就是在看似普通的餐桌上,那些未曾好好表达的爱,未曾和解的痛,被一顿顿热气腾腾的饭菜慢慢暖化。
我们也在这些日常又戳心的画面中,看见自己和父母、和孩子相处的身影。
小李,是一个典型的成都男孩,家庭条件不错,父母工作稳定,有车有房。
可就是这个看似什么都不缺的年轻人,为何丧气地感慨:“我的人生是一部烂片”?
察觉到小李近期情绪异常,好友雀巢决定陪他回一趟老家,也想弄明白一件事:为什么当年小李没有参加高考?
但没想到,一踏进家门,气氛就变得微妙起来。“我感觉你回到家没有放松感,反而有一种拘谨。”雀巢说。
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隔阂。
餐桌上,妈妈准备了一桌子好菜,爸爸客气地招待着。可小李始终没有和父母眼神交流。
当雀巢问起高考的事,小李转向父母:
“你们给我搞到少管所,就是你们强行让我关两个月,去做你们认为对的事情,我没有自由,我就要对着干。”
爸爸对此有另一番解释:“可能在你的认知范围是特殊教育学校,我认为它是一个,就是说能够让你去看,能不能去适应调整的一个场所。”
对孩子而言,那段经历,成了他至今难以消散的阴影:“真的很痛苦,我出来了之后,我每天晚上做噩梦。”
小李口中的少管所,是一个没有手机,完全封闭的场所。每天都要进行高强度的军训化管理,需要不断重复“爸妈真好”,直到孩子变得彻底听话,才能回家。
回忆起高三的这段经历,小李的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
许多网友看到这里彻底忍不住了:“眼泪拌饭,好窒息啊!”
这或许也许大多数东亚孩子都再熟悉不过的一顿饭:母亲沉默夹菜,父亲平静地吃饭。
两代人在同一张饭桌上聊天,却仿佛身处两个平行时空。
就好像小李对父母说:“你们教育有问题,因为你们从小没有学习过怎么去教一个孩子。”
而爸爸始终淡淡地回应道:
“你们还感受不到养育之恩。当你们有个三四十岁成家以后啊,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时间,真的能消解这累计十几年的亲子芥蒂吗?
节目后半段,妈妈在镜头前说着自己最大的愿望,“以前没做好的,可以在以后做好”,但也有网友表示,有些伤害或许已无法弥补。
就像小李说的,“从小到大,都没有得到回应。长大了,就不需要这一部分了。”
这种“不需要”,并非不爱,而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的情感隔离。
在亲子关系中,伤害留下的最大后遗症不是恨意,而是情感回路的断裂。
这档节目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指责父母或是孩子,也不强求和解,而是真实地呈现:爱,常存在时差;理解,也总有延迟。
但能够被看见,被听见,已是亲子关系疗愈的开始。
博主所长,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
节目开始,所长和好友有山,回到贵州六盘水的妈妈家。
儿子回家,妈妈家里忙前忙后,准备了一桌子丰盛的饭菜。大家一边吃,一边聊起过往。
6岁那年,父亲的一场家暴让所长至今记忆犹新。
爸爸打妈妈,所长急得冲上去想保护妈妈,却被爸爸一脚踹开。
他害怕得不得了,跑到邻居家,最后竟在邻居家的沙发上吓尿了。
后背被爸爸打得全是印子,回到学校却被大家嘲笑,“是纹身啊”。
后来,爸妈分开,他被迫跟着爸爸生活。
长大后,他发现妈妈有了新家,爸爸也重组了家庭,他只有在游戏里才能找回短暂的快乐。
但一旦被爸爸发现打游戏,等待他的又是一顿毒打。
13岁那年,他实在忍不下去,选择离家出走。一开始,他还能买最便宜的东西吃,喝生水解渴。后来实在顶不住了,只能捡别人吃剩下的饭菜充饥。
听着儿子的回忆,妈妈已泪流不止,红着眼眶说:“我最遗憾的是,没能给你一个完整的家。”
而对于孩子,成长不是忘记伤痕,而是终于读懂了母亲眼泪里的无能为力。
而故事的另一面,所长的爸爸继承了爷爷的医术,在村里开了几十年诊所,对外人格外热情。
谁家有人输液、身体不舒服,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喊他,他都会立刻起身,甚至经常通宵守着病人。村里人提起他,都说他是“医者仁心”。
可就是这样一个温暖、伟大的人,对自己的孩子,却只有严厉和冷酷。
他从不会好好说话,更不会表达情感,只会在孩子不听话时,用拳头解决问题。
这种割裂,或许来自于一种未被言明的心理补偿:对外维持良好形象需要自我压抑,而家庭则成为情绪宣泄的地方。
孩子呢,又被迫承担了父母在外所承受的压力和委屈。
但对于过去的事,爸爸也有自己的解释:
“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如果他按照我想的去做,用他那个成绩,可能就是清华北大了。但他小时候考试成绩90多分,就跑到网吧去了……”
在他看来,自己的严厉,都是为了孩子好。
直到在节目后半段,在好友的提议下,所长和父亲两人第一次真正地对视。一向严肃的父亲,看着儿子的眼睛,终于说出了那句:“苦了孩子,辛苦了。”
话音刚落,他就趴在儿子的肩头,忍不住抽泣起来。
对这样一位传统的父亲来说,这句“辛苦”里,藏着他几十年的愧疚,已是他能给到孩子的全部温柔。
看完这些亲子相处的案例,也让我想起那本治愈无数人的心理学经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一直努力扮演大家的开心果,却突然陷入了抑郁。在苍鹭医生的咨询室里,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讨好那个像父亲一样威严、挑剔、从未满意过的獾先生。
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剖析伤口,而是为每个人指明了出路。
苍鹭医生告诉蛤蟆,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三种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储存着我们童年的情感记忆,或快乐或悲伤或恐惧,一遇到事,我们就容易退回这个状态,用孩子的方式反应。
就像抑郁的蛤蟆,始终被困在童年的弱小、无助与愤怒中。
-父母自我状态:我们用父母那学来的挑剔和说教,不是批评别人,就是审判自己。
-成人自我状态:这是唯一能让我们成长的状态。在这里,我们理性思考,为自己负责,基于当下做出决定。
故事的结局,没有等到任何人的道歉,蛤蟆却痊愈了。为什么?
因为苍鹭医生对他说了一句话:“没有人能让你产生什么感受,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愤怒和悲伤。”
当我们能像蛤蟆先生那样,开始为自己的情绪和人生负起责任,才能真正理解:
父母不过是有着自己局限的普通人。他们大概也曾迫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和需求。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放过”那个曾经被困住的自己。
真正的和解,是我趟过了风雨,终于能为自己撑伞。我认清了哪种爱是暴风雨,并且,绝不让它再淋到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