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周,某连锁餐饮品牌陷入“预制”风波。
争吵声散去,但日子还得继续。
办公室里,“今天吃什么”依旧是最难解的日常难题。
在“现炒”都能成为餐馆特色的今天。
人们恍然大悟:写着猛火不一定是现炒,连锅端出的不一定是现烹。
这场争论也让大家重新思考起自己和“预制菜”的关系。
思维活络的网友开始思考:“如果都是预制加热,中央厨房能做,我家厨房为啥不行?”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照着“预制菜”的样子下厨房模仿。
周末逛菜场、称重、分装、贴标签,用“自制预制菜”把周末的冰箱塞得满满当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饭馆的味道逐渐走向雷同。
酸菜鱼酸得一样,小炒肉辣得也差不多。
你精心选的餐馆,可能供应商是同一家。
尤其商场里的连锁餐饮,受到明火和油烟管制,不得不一手控成本,一手抓流程标准。
味道的个性被挤到角落。
“既然外面也是预制,自己预制不更放心?”
类似的评论在社交媒体随处可见。
对打工人来说,每天下班都能自己做饭是一种理想状态。
更多人恨不得一回家就瘫软在床上回血。
“预制菜”的定义依旧存在争议,年轻人在混沌中摸索出一种更适合自己的做饭方式。
“自制预制菜”成了一种折中选项。
厌倦了食堂和外卖的年轻人,在周末走出家门,囤菜、切配、分装,一次性做足五天午晚餐,然后迅速送进冷冻室。
尽管都是自制,但也有细微区别。
有人自制是为了方便。
牺牲周末两小时,换一周安心的午餐,从时间成本考量,似乎很划算,何尝不是另一种“降本增效”。
“自制人”有自己的菜谱。
甚至衍生出了自己的菜品评分。
有人自制则是为了健康。
有健身博主晒出账单:127元,搞定了一周的卤牛腱、卤鸡腿、卤鸡蛋和糙米饭。
比外卖便宜,又比半成品更可控。
社交媒体上的各种相关内容也开始井喷:
短视频平台有大量自制冻品教学,麻婆豆腐、咖喱、炖汤包、烤鸡腿都是热门菜品。
就连原本餐馆专用的分装盒、真空机、小冰柜,也从商用滑向家用。
越来越多人在周末走向灶台,只为把卫生、便宜、好吃的不可能三角,尽可能拉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三天洗一次衣服,一周一交的周报。
把必须要做又不太想面对的麻烦事堆起来一起处理,一直是都市打工人的“生活智慧”。
“自制预制菜”这件事之所以被人模仿,其实也有迹可循。
它和餐饮习惯的变化也和社会变化密不可分。
最开始大家崇尚效率和标准化,于是网上出现了很多懒人菜、快手菜。
后来有人开始研究如何在有限的环境中做饭。
大学生折腾怎么用泡面电热锅煮火锅。(不推荐)
留学生研究用一个电饭煲做出快速懒人焖饭。
而人们发现商家给我们大火热炒可能是一种幻觉时,人们就开始重新怀念锅气。
把时针向前拨动,几个月前外卖大战中很多网友囤了很多一块钱的汉堡和奶茶。
因为数量太多没法处理,逐渐衍生出了用养乐多做糖醋排骨,用橙汁炖肉的各种“邪修菜谱”。
年轻人生活节奏飞快,工作日晚归、外卖疲倦,无聊到有人开发出随机转盘的小程序决定吃什么。
漫长的通勤、随机的加班,也消耗了大家走到灶前的最后一点精力。
周末一次性做足一周量,像是一种更具创造性的尝试。
果腹是一种基础需求,自己做饭是为生活制造一种盼头。
动手做饭像是一种生活掌控感的夺回。
自己做饭有一种人在好好生活,我能把自己照顾好的感觉。
只不过每天都自己下厨实在麻烦。
另一方面,大家对于美食的渴望并没有消失。
人们早已习惯了一边拆外卖包装,一边找一部“电子榨菜”剧集佐餐。
最近几档美食节目的热播,也印证了大家对锅气的念念不忘。
川渝家庭自制辣酱,西北地区做番茄罐头。
上代人,也一直都更古早的“预制智慧”,
只是到了今天,这些手艺被换成了真空机和分装盒。
当然,自制并不是完美的。
比如,成功了容易吃多,失败了容易浪费食材。
冷冻的卫生问题同样很难掌控。
出租屋里冷冻空间有限也成了问题。
“自制预制菜”不只是吃饭方式的改变。
它跟高像一面镜子,照出你我生活的真实生活样貌:
大家既渴望节省时间,又厌倦重复没有惊喜。
“现在年轻人太懒”是一种非常浮于表面的评判。
背后是这代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被各种东西切碎和占用。
“自制预制菜”这件事,像极了我们的生活:一边追求快速和便利,一边怀念锅气和慢火。
其实大家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两个字,而是宣传和实际吃到口中之间的差异。
是在标准之上,知情和被尊重的权利。
“自制预制菜”的出现也许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看似是在向效率妥协,却也守住了一些生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