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安吉,南有庆元”——素有浙南林海之称的庆元县也是著名的竹乡。竹子多,笋就多,庆元人的餐桌上总是少不了笋的身影。煲鸡鸭、炖猪脚、炒雪菜、滚豆腐,无论鲜笋还是干笋,都能搭出美味。其中最使我回味的,却是带着山野气息的笋膜饼。
笋膜即笋衣,笋膜饼是用切碎了的笋衣(精细的还会把笋衣捶打成泥)混合红薯淀粉蒸出来的一种吃食,刚出笼时,软糯Q弹。笋膜饼大多是咸口的,添加了农家自制的酒糟、辣酱等,色泽红润,混合着糟香笋鲜。切成薄片,用油煎上,外焦里嫩,是下酒的好菜,而与时蔬煸炒或烩汤则能吃出肉腩的味道。
围坐在自家院子里剥笋,忆起多年前岳母做的甜口笋膜饼。那是笋膜添了糯米粉、籼米粉和白砂糖做的,醇厚紧实、清香可口。岳母知道我爱甜食,特意做了给我吃的。我问过许多庆元人,他们都说未所闻未所见,也未曾吃过甜的笋膜饼。
咸的当菜肴,甜的作点心,在庆元,甜口的笋膜饼其实一直都有,只是咸的更多。山里人口重,干的又是力气活,下酒、配饭,咸口的更对胃口。岳母说,甜口的笋膜饼要用冬笋的笋膜来做才更好吃。冬笋的膳食纤维较之春笋少,口感更鲜爽细腻。
剥完满满两蛇皮袋的春笋,坐在竹椅上的女儿伸了伸腰、幽幽地说:可惜了,如果留在山上,长大后能做多少竹椅啊。我们听了都笑了。竹子是通过竹根来繁殖的,过多过密会消耗大量的营养,影响品质和产量。及时合理地间除,挖去过密瘦弱的竹笋,是为了促进竹子更健康地成长。岳母的这些科普,也不知道女儿听懂了没有?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不以多为贱,寸缕应怜惜,低头弯腰在落满了银箔碎片一般的地上,悉心地拾捡起每一瓣掉落笋膜的老人就是我的外婆……”后来我见到女儿将她的外婆这样写进一篇题为《可惜》的文章里。她推测,最早的笋膜饼或许就是为了不浪费那些剥落的笋膜碎片而制作的。
做笋膜饼是个细活,繁琐的工序是山里人对竹笋的致敬。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不是出笋的季节,岳母竟也能做出笋膜饼来。有一年秋天,我陪一上海同事去百山祖看冷杉。同事说久闻笋膜饼大名,可没有吃过。笋膜饼一般是鲜笋上市季节才有的食品,这时节哪去寻笋膜饼呢?岳母听说后毫不犹豫道:我做给你们吃。第二天的晚餐,果然吃到了岳母做的笋膜饼:有切厚片煲排骨的砂锅,有切条状与红椒、蒜叶的热炒,还有煎得两面金黄、焦香扑鼻的冷盘……饭后坐在院子里喝茶,看见两扇大竹匾上铺满了湿的笋干,我才知道晚上吃的笋膜饼就是将这些笋干泡涨之后,撸下笋尖上残留的笋膜做的。
下一篇:月饼首先要吃着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