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热的事情无疑是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大战,不仅将“预制菜”话题再次推向公众视野,也带火了鲜辣醇香、锅气十足的“江西小炒”。来过江西的朋友都知道,江西的餐馆冰箱里基本上放有现摘好的菜和冻住的肉,现点现做,江西小炒,吃的就是个新鲜,所以江西小炒近些年火遍大江南北。
此次“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风波中,一张西贝莜面村各省门店数量分布图也在网上火了。图中显示,中东部地区只有江西没有西贝餐厅,为什么西贝不在江西开店?这一现象也引发众多网友热议,有不少网友调侃,“连西贝都要环江西”,“江西的小炒没有预制菜,西贝的口味在江西没有生存空间”。其实西贝在江西的门店"空白"并非偶然,而是地域饮食文化差异、消费能力匹配度、供应链成本以及品牌扩张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折射出连锁餐饮品牌跨区域扩张时难以绕过的深层矛盾。
口味壁垒:赣菜的"辛辣基因"与西北菜的"清淡底色"难以调和
江西人的餐桌,是被辣椒点燃的江湖。如果说四川的辣是“麻辣”,湖南的辣是“香辣”,那么江西的辣就是“纯辣”,顾名思义就是单纯的辣味,直击天灵盖的那种辣。 江西人吃辣不靠花椒提味,而是直接用辣椒“轰炸”味蕾,辣得直接、辣得猛烈,甚至被称为“中国吃辣天花板”,有人说:“四川人吃辣是享受,江西人吃辣是玩命!”这种对纯辣的极致追求,塑造了赣菜“锅气”的鲜明特征——从永新血鸭的鲜辣爆香,到莲花血鸭的辣椒铺底,再到余干椒炒肉的椒香浓郁,赣菜的味觉逻辑始终围绕"刺激感"展开。
相比之下,西贝的核心产品矩阵则带着西北高原的"温和气质"。作为西北菜的代表,主打牛羊肉和面食,口感偏咸香,辣味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猛烈,即便是辣度较高的菜码,也多以陕西油泼辣子的"香而不燥"为主。这种"温和派"的风味体系,与江西市场"无辣不欢"的消费习惯形成了天然对冲。西贝在大量使用预制食材和标准化调味料中,但对追求“锅气”的江西食客眼中,或许就失去了些竞争力。
由此可知,江西餐饮市场也已经形成了高度成熟的"辣味生态"。从街头巷尾的拌粉瓦罐汤店,到连锁品牌"季季红火锅""周真真拌粉",再到各市区高端赣菜酒楼,本土餐饮品牌通过数十年的深耕,已经构建起从平民消费到高端宴请的完整辣味消费链条。西贝若想打破这种生态,要么彻底本土化,可能丧失品牌特色,要么坚持原味,这种"二选一"的困境,成为其进入江西的首要障碍。
更关键的是,江西人对 “锅气” 的执着,简直刻进了 DNA 里。在江西的大小餐馆里,“看菜点菜”是标配流程,厨房大多是明档操作,顾客能亲眼看着食材从新鲜状态下锅翻炒,听着滋啦作响的声音,闻着大火爆炒出来的香气。这种对现炒现卖的极致追求,和西贝预制菜现剪现卖的模式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消费能力:中高客单价与江西餐饮"性价比为王"的矛盾
众所周知,西贝的定价策略始终围绕"中高端家庭聚餐"定位展开。红餐大数据显示,西贝2024年人均消费83.66元,超出同行50%以上。带儿童家庭占比超60%,这些家长愿意为儿童餐免费续、消毒餐椅等"安全溢价"买单。在一线城市属于"轻奢日常",但在江西市场却显得"不合时宜"。在江西,消费者仅需花费约40元左右,便可享受到三菜一汤的丰盛大餐,而且这些菜肴均包含地道的江西特色。
江西的消费市场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从消费群体来看,底层人均15-30元的小吃快餐(如拌粉、炒粉、瓦罐汤),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层人均50-80元的地方菜、火锅(如季季红火锅人均65元),覆盖家庭聚餐和朋友小聚场景;顶层人均150元以上的高端餐饮(多为本地赣菜酒楼),主要服务商务宴请。江西的消费者既有追求时尚、新颖的年轻一代,也有注重实惠、传统的中老年群体。
对于年轻消费者而言,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尝试一些具有中层消费的网红属性、创新元素的餐饮品牌,西贝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创新和潮流感方面,相对一些新兴的网红餐饮品牌可能稍显逊色。对于中老年消费者来说,他们更看重价格和性价比。西贝的菜品价格相对较高,一份普通的面食或肉类菜品价格可能在几十元不等。而在江西,有许多本地的小餐馆能够提供价格更为亲民、分量更足的餐食。
消费能力的差距更直观体现在居民收入数据上。根据2025年上半年最新数据,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087元,同比增长4.5%,人均消费支出14235元,同比增长4.7%。 2025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餐饮占比约37%,江西人更倾向性价比高的餐饮,日常家庭聚餐多选择人均50元以下的餐馆,高价位餐厅主要集中于商务宴请等场景。西贝的客单价相当于江西城镇居民日均可支配收入的1/2,这种"单次消费占比过高"的特性,注定其难以成为大众消费的选择。
供应链困境:西北食材的"长途跋涉"与本地供应的"水土不服"
众所周知,餐饮行业的运营离不开高效的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对于连锁餐饮品牌来说,稳定的食材供应和合理的物流成本是保证菜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的关键。西贝的许多特色食材,如牛羊肉、莜面等,大多来自西北地区。要将这些食材运输到江西,面临着长途运输、保鲜等一系列问题。
长途运输不仅增加了物流成本,还可能影响食材的新鲜度。例如,牛羊肉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严格的冷藏条件,否则容易变质。而莜面等面食原料在运输过程中也可能受到湿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品质下降。为了保证食材的质量,西贝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在物流和保鲜设备上,这无疑会增加运营成本,这些食材的前提不是提前做好的预制菜。此前,贾国龙信誓旦旦的说西贝100%没有预制菜,并声称全国有两个中央厨房,供应全国300多家门店。一度让大家十分好奇,多大的中央厨房能够供应这么多门店,为何不公开让网友看看。如今才知道,所谓“中央厨房”不过是“中央冰库”。
同时,江西本地可能缺乏适合西贝菜品的高质量食材供应商。如果西贝选择在江西本地采购部分食材,可能难以找到与西北食材品质相当的产品,从而影响菜品的口感和品质。而如果坚持从西北运输食材,又会面临上述的物流成本和保鲜问题。这种物流与供应链上的难题,使得西贝在江西开设门店的成本大幅增加,降低了其在江西市场扩张的积极性。
品牌认知:"西北符号"与江西老表的"陌生感"难以突破
在江西消费者的认知中,"西北菜"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街头巷尾的餐饮招牌中,"赣菜""湘菜""粤菜"占据绝对主流,"西北菜"的提及率很低。即便是对西贝有所耳闻的消费者,其认知也多停留在"听说过,但没吃过"的阶段,品牌好感度和消费意愿均处于低位。
这种认知空白的背后,是西贝在江西市场的"营销缺席"。与在华东、华南市场投入的广告投放、社交媒体运营相比,西贝在江西的品牌曝光几乎为零。此前西贝无论是线上的社交媒体推广,还是线下的户外广告、活动赞助等,都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宣传效应,但这次罗永浩让西贝火的一塌糊涂,但风波之后西贝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别说江西没门店,其它地方还有没有西贝也是未知数,但江西一些本地的餐饮品牌可能更懂得利用江西本地的媒体资源和社交平台进行宣传,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更关键的是,江西消费者对"外来菜系"的接受度呈现明显的"选择性"。数据显示,他们更倾向接受与赣菜风味相近的湘菜(辣度、重油相似)、川味小吃(麻辣刺激),而对风味差异较大的西北菜、江浙菜接受度较低。这种"风味亲近性"的心理机制,使得西贝作为"风味异质者",需要付出更高的教育成本来培养消费习惯。据餐饮行业经验,培育一个新菜系的区域市场,前期营销投入需达到年营收的15%-20%,这对尚未确定市场容量的江西来说,显然是笔不划算的"赌注"。
江西没有西贝门店,本质上是一场地域饮食文化与商业逻辑的错位实验。它揭示了连锁餐饮品牌跨区域扩张时必须面对的核心命题:如何在保持品牌特色与适应本地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客单价与消费能力之间实现匹配?如何在供应链成本与规模效应之间取得最优解?
从罗永浩犀利吐槽西贝预制菜危机中,我们得以窥见餐饮行业转型的深层困境与破局之道。当"中央厨房标准化"撞上"现炒现卖"的消费者心理预期,这场争议暴露了预制菜赛道最尖锐的矛盾——效率提升与情感价值的不可调和性。对于西贝而言,将工业化思维简单移植到餐饮领域,忽视了"烟火气"作为中式餐饮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毕竟,美食不仅是饱腹之物,更是情感与文化的寄托,预制菜难以满足这份深层次需求。
反观江西小炒,它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与人间烟火。每一道菜都是厨师现场精心烹制,火候的精准拿捏、调料的巧妙搭配,让食材焕发出最本真的味道。那热气腾腾的锅气,是预制菜无法复制的灵魂。而且,江西小炒价格亲民,没有花里胡哨的包装,以实在的口味和实惠的价格,赢得大众的心。在消费者愈发追求真实、美味与性价比的当下,江西小炒凭借其独特魅力,成功在预制菜危机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西贝会以更本土化的姿态敲开江西的大门。但在此之前,这场"空白"仍将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提醒着所有跨区域餐饮品牌:地域饮食文化的壁垒,远比商业计划书上的数字更难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