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香菇大约18g
图片来源:食物营养成分速查
不同的蘑菇,在口感和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所以适合的烹调方式也不一样。市面上常见的蘑菇包括:
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第二册)
中国古代与蘑菇(蕈)的历史文化趣谈
蘑菇,在中国古代多称为“蕈”(xùn)或“菌”,不仅是先民餐桌上的山珍美味,更深深融入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生活与物质文化,留下了丰富而有趣的历史印记。
1. 最早的权威记载与“芝菌”的祥瑞文化
中国人采食利用蘑菇的历史极其悠久,拥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这一传统最权威的早期文献见证于秦相吕不韦组织编撰的 《吕氏春秋·本味篇》 。该篇记载了商朝名相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其中提到:“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 学界考证,“越骆之菌”极可能指的是当时百越之地(今中国岭南地区)所出产的优质香菇,并将其誉为世间调和美味之顶级食材,可见其地位之尊崇。
此外,古人很早就将对菌类的认识神化。外形奇特、生长于幽僻之处的灵芝(古人视其为菌类,现代分类学中为多孔菌科真菌),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药,谓其“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更被认为是帝王德政、天命所归的“瑞应”或“祥瑞”之兆。这种对“芝菌”的崇拜,赋予了蘑菇集天地灵气的神秘色彩,超越了其作为食物的简单属性。
2. 文人的雅致生活:林洪《山家清供》中的蕈菌清味
至宋代,经济文化鼎盛,文人士大夫追求高雅的生活美学,蘑菇作为“山家清供”的代表,频繁见于他们的诗词与饮食笔记中。
南宋著名博物学家、文人林洪在其所著的《山家清供》 这一重要的饮食文化典籍中,详细记录了两道以蘑菇为主的雅馔:
山家三脆:这道菜取材于春天山野的时鲜——“嫩笋、小蕈、枸杞头”。入盐汤焯熟后,同香熟油、胡椒、盐等调料稍加凉拌,口感清新脆爽。林洪称其“既甘而爽,能通利肠胃”,深受追求自然本味的文人雅士推崇。
酒玉糁羹:这是用香菇、笋丝与菰米(茭白的种子,又称雕胡米)一同熬煮的羹汤,其味鲜美异常,被赞有“醍醐甘露未易及此”的至高风味。
这些记载生动表明,蘑菇在宋代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文人墨客避绝尘嚣、寄情山林的清雅趣味与生活美学。
3. 古代的微生物学与“砍花法”:世界最早的人工香菇栽培术
中国人不仅是蘑菇的采集者,更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其人工栽培技术的先驱。据食用菌史学界权威考证(如张树庭教授《蕈菌及其应用》等研究),早在南宋时期(公元12-13世纪),浙江龙泉、景宁、庆元等地的菇民就发明了沿用数百年的“砍花法”或“剁花法”来栽培香菇。
此项技术被誉为“惊异的原木栽培法”。其法在于冬季砍伐菇树(如栲树、枫香等),以斧头在树干上砍出深浅不一的裂口(称为“砍花”),依靠空气中天然飘散的真菌孢子自然落入“花口”定植。菇民再通过覆盖树枝、调节遮荫等方式创造适宜的温湿度环境,等待来年出菇。这套完全基于经验的生物技术,充分展现了古人非凡的观察力和智慧,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一项杰出成就,并形成了独特的“菇民群体”与“菇民文化”。
4. 李时珍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中的蕈菌药学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不朽巨著《本草纲目·菜部·二十八卷》 中,专门设立了“蕈”类一章,系统收录并考证了多达二十余种菌类的药性功效,充分体现了“药食同源”的中医哲学。
他明确指出香蕈(即香菇) 的功效为“益气不饥、治风破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香菇富含多糖体,确实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血脂等作用,与李时珍的记载遥相呼应。同时,他也严肃记载了毒菌的危害,如“枫菌,食之令人笑不止”(可能是指一种具有神经致幻毒性的蘑菇),并收录了“解菌毒”的方药,展现出严谨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