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开周
插画/郑莉
传说汉朝医圣张仲景发明“娇耳”,简称“娇子”,又传说汉朝人“岁末交子时吃饺子”,那都是最近几十年出现的杜撰,唐朝人应该没有听说过。
唐朝人考进士,考场规矩不像后来的宋朝和明清时期那么严格,录取规则也有点儿随心所欲,一个人能不能金榜题名,关键不是看成绩,而是看人脉。所以,唐朝考生一直有“行卷”之风,就是带着文章去拜见考官。怎样才能让考官优先关注自己的文章呢?办法之一就是编几段传奇故事,包在文章外面,凭借离奇的情节吸引注意力。因为这个缘故,唐朝考生们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唐传奇。
晚唐时期,江西考生卢肇来到长安,向考官行卷,在文章外面包装了这么一篇传奇故事——
某人姓李,叫李宗回,带朋友出远门,途经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下榻在县衙附近的旅店里。李宗回跟华阴县令是老相识,准备顺道拜访县令。
拜访之前,李宗回对朋友说:“岁节人家皆有异馔,况县令与我旧知,看明日到何物吃?”——该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备有各种好吃的,县令是我故交,明天咱们过去,不知道他会用什么美食招待我们呢?
朋友擅长占卜,能掐会算,拍着巴掌笑道:“与公各饮一盏椒葱酒,食五般馄饨,不得饭吃。”——咱们到了县衙,每人会喝一杯花椒葱酒,吃五种馄饨,可惜吃不到正餐。
次日一早,两人进县衙,县令相当热情,见面就说:“二贤冲寒,且速暖两大盏酒来,着椒葱!”——这么冷的天,两位赶路过来,我让仆人烫两大杯酒,多放花椒和葱丝,给两位去去寒气!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唐朝人喝酒品茶跟我们大不一样。那时候不泡茶,只煮茶,把茶叶或茶粉搁锅里煮,还要加盐加姜调味。那时也没有蒸馏酒,只有低度的果酒、米酒、小米酒,烫酒时也可能加作料,不像喝酒,倒像喝汤。
过一会儿,酒端上来,县令吩咐仆人备餐。仆人跟县令耳语一阵,县令听完,对李宗回说:“某有一女子,年七八岁,常言‘何不令我勾当家事’。某昨恼渠,遣检校作岁饭食,适来云,有五般馄饨,问煮那般,某云,总煮来。”——我有个女儿,才七八岁,却闹着要当家作主,我让她负责今年的年夜饭,她说她已经包好五种馄饨,问煮哪一种,我让她全部煮熟,待会儿让你们品鉴品鉴。
又过了一会儿,五种馄饨煮熟,仆人盛出两大碗。李宗回跟朋友一人一碗,吃得满头冒汗。正在此时,差役进门禀报:“敕使到!”意思是朝廷派的钦差已经赶到华阴县。县令不敢怠慢,翻身上马冲出县衙,迎接钦差去了。
主人走了,客人不能死皮赖脸待着,李宗回及朋友只好赶回旅店。想起朋友之前的预言,李宗回不禁心悦诚服——果然是每人一杯椒葱酒、一碗五种馄饨,没有来得及吃正餐。
这个故事出自卢肇的传奇作品集《逸史》。卢肇在公元843年考中状元,故事的主人公李宗回却于史无载,应该是卢肇虚构的人物。至于故事中县令女儿所做的“五般馄饨”,那可能是五种不同馅料的馄饨,或者是五种不同造型的馄饨。
从这个故事往前追溯,唐中宗李显在位时,宰相韦巨源被加封尚书令(这是唐朝中后期地位极高的虚衔,只有皇储和元老重臣才能拥有),大摆盛宴庆祝,上了将近六十道珍馐美味,其中一道也是馄饨,称为“二十四气馄饨”。《说郛》第九十五卷有注释:“花形、馅料各异,凡二十四种。”不同造型、不同馅料,包出二十四种馄饨,匹配一年当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北宋后期,苏东坡的爱徒、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流放广西,有一段时间反思罪过、吃斋念佛、戒酒戒肉,四十九天后馋了,报复性猛吃,先吃了一顿“亥卯未馄饨”,又吃了一顿“未酉亥馄饨”(参见宋代文献《道山清话》)。亥卯未馄饨是三种馅:猪肉(亥)、兔肉(卯)、羊肉(未);未酉亥馄饨也是三种馅:羊肉(未)、鸡肉(酉)、猪肉(亥)。像这样不同馅料的馄饨,相信大多数朋友都会做,但要搞出更多造型,把馄饨种类扩充到二十四种,那简直是面点界的天花板,这也能证明唐朝厨行水平高超,面点种类足够丰富。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唐朝人说的“馄饨”并不是今天所指的方皮馄饨,而是像饺子一样使用圆皮。直截了当地说,唐朝语境里的“馄饨”就是饺子,各种造型的饺子。即使到了宋朝,“馄饨”仍旧是饺子,而真正的方皮馄饨在宋朝叫作“馉饳”,读音为“骨朵”。事实上,“饺子”这个词出现很晚,要到明朝才有。传说汉朝医圣张仲景发明“娇耳”,简称“娇子”,又传说汉朝人“岁末交子时吃饺子”,那都是最近几十年出现的杜撰,唐朝人应该没有听说过。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有一座唐朝古墓,出土了一堆唐朝面点,其中三枚便是饺子。但在唐朝,它们肯定被称为“馄饨”。
校对 | 萧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