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昼夜与寒暑均分。《春秋繁露》中 “阴阳相半也” 的描述,道尽此节气核心 —— 天地完成阴阳转换,此后夜渐长、昼渐短,阴气趋盛,阳气收敛。
帝寒金温中医深知,秋分是人体收储元气、抵御冬寒的关键窗口期。违背节律,秋乏、秋郁、秋燥便会趁虚而入。遵循古法智慧,做好三避、三养、三按,方能让身心与秋气相合。
一、秋分三避:躲开耗气伤正的隐形陷阱
秋分时节,人体阳气渐收,阴气渐涨,最忌逆势而为。这三类行为看似平常,实则悄悄耗损根基。
1. 避过用之力,解秋乏
华佗提出 “人体欲得劳不欲极”,此训在秋分尤为重要。不少人仍秉持夏练三伏的惯性,熬夜加班、剧烈运动至大汗,殊不知此时阳气本应内守,过度消耗只会让身体入不敷出。
秋乏绝非犯懒,而是身体的收敛提醒。建议将高强度运动换为傍晚散步,熬夜赶工换为午间小憩,以不疲劳、微汗止为度,为冬季储力。
2. 避情志内耗,防秋郁
古人云秋气肃杀,易伤情志,《黄帝内经》亦强调 “秋三月,使志安宁”。秋分后草木凋零,人易被萧索感影响,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内耗,比体力透支更伤肺气。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情绪不畅会致肺气郁结,引发感冒、咳嗽。应对秋郁可晨起观晨光、午后品茗读书、傍晚与家人闲谈,让心神随秋日节奏沉缓,肺气自会通畅。
3. 避津液亏空,润秋燥
秋分燥气如隐形刀,专伤肺津。很多人口干舌燥才喝水,此时身体已缺水 —— 肺喜润恶燥,津液亏损易引发皮肤干痒、咳嗽、便秘,长期缺水还会升高血液黏稠度。
《寿世保元》记载 “秋月宜润不宜燥”。补水要主动喝、温着喝,晨起空腹饮温白开,上午加梨水,下午泡百合茶;饮食多吃银耳、山药、葡萄,用食物之润对抗空气之燥。
二、秋分三养:跟着自然节奏养正气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秋分顺着天地收敛藏养的势头调理,正气自会充盈。
1. 养作息:早睡藏阳,早起舒气
《黄帝内经》提出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黑夜渐长后,早睡能助阳气收敛,避免耗散;早起可趁清晨阳气初升,舒展筋骨、呼吸新鲜空气,唤醒脏腑功能。
常年熬夜易致阳气外泄,秋冬易怕冷、感冒。尝试晚 9 点后放下手机,早 6 点起床,一周后秋乏便会减轻,精神头更足。
2. 养饮食:少辛护肺,增酸敛气
孙思邈曾说 “肺主秋,急食酸以收之”。秋分后肺气当令,肺喜收不喜散,辛辣食物易吹散肺气,加重秋燥;酸味食物能助肺气收敛,促进津液生成。
饮食可做调整:少吃火锅、烧烤,换成山楂炖排骨、石榴银耳汤;炒菜少放辣椒,多加醋调味,顺应肺气收敛之性。
3. 养筋骨:缓动行气,避寒护阳
动则气血流通,静则阳气内守,秋分运动需在动静间找平衡。剧烈运动易致阳气随大汗外泄,太极、八段锦、慢走等柔缓运动,能在不耗阳气的前提下促气血运行。
运动时需注意:早晚温差大,出门穿好外套,护住肩颈、背部等阳气聚集处;练完及时擦汗、喝温水,既锻炼体魄,又守住阳气。
三、秋分三按:按通经络强体魄
中医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秋分按揉这三穴,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增强抗秋燥、秋寒能力。
1. 按迎香穴:通鼻窍、润肺津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为手阳明大肠经要穴,与肺经互为表里。秋分燥气易堵鼻窍,致鼻塞、咽干,按揉此穴可直接疏通。
用食指指腹轻旋按揉,每次 3 分钟,早晚各 1 次。按后鼻窍通畅、咽喉滋润,体质弱、易感冒者更宜多按。
2. 按大椎穴:温阳气、驱寒邪
大椎穴在颈后正中线,低头时最凸起骨头下方凹陷处,为诸阳之会,全身阳气在此汇合。秋分后手脚冰凉多因阳气不足,按揉此穴可温补阳气。
先搓热双手捂穴 5 分钟,待热气渗入后,用食指和中指按揉 3 分钟。坚持数日,手脚冰凉、畏风怕冷会改善,伏案人群肩颈也会舒缓。
3. 按中府穴:理肺气、健脾胃
中府穴在胸前壁外上方,锁骨下窝下横指处,为肺经起点穴,可调理肺气,兼能健脾 —— 中医肺脾相生,肺气顺则脾胃功能亦佳。
用拇指指腹顺逆时针各揉 30 次,再轻按 10 次,早晚各 1 遍。秋分易咳嗽、痰多、没胃口者,按此穴可宣畅肺气、运化脾胃。
秋分是天地的休止符,也是人体的储能期。帝寒金温中医始终相信,最好的养生是读懂自然信号,守住身心平衡。
从今日起,做顺应养护,按通关键经络,让阳气稳收、津液充盈,寒冬便有足够底气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