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科 郭美彤
在秋日的厨房角落,那罐尘封的陈皮总被当作去腥增香的“配角”,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历经三年陈化的干果皮,竟是对抗秋湿不适的 “隐形利器”。中医里常说 “秋令主燥,却多夹湿”,晨起的痰多、餐后的腹胀、久坐的乏力,多半是秋湿缠身的信号。而陈皮这味药食同源的珍品,不仅自身功效卓著,搭配得宜更能事半功倍。今天就为你拆解 3 个陈皮黄金搭配,从内到外驱散秋湿,每个都藏着不花钱的养生智慧。陈皮 + 生姜:驱寒化湿,摆平晨起痰多与胃寒呕恶。
01
陈皮+ 生姜
驱寒化湿,摆平晨起痰多与胃寒呕恶
秋日清晨总被喉咙里的黏痰扰醒?吃点生冷瓜果就胃里发沉、泛酸水?这都是寒湿困脾的典型表现。陈皮性温,味苦辛,归脾、肺经,本就有燥湿化痰、理气健脾的功效,其含有的挥发油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帮肠道“减负”;而生姜能温中止呕、散寒解表,恰好补上陈皮 “驱寒力弱” 的短板,二者搭配堪称 “秋湿第一方”。
【搭配用法】
取三年以上陈皮5 克(新会陈皮更佳),生姜 2-3 片(去皮),用沸水冲泡加盖焖 10 分钟即可饮用。若痰湿偏重,可加 1 颗红枣去核同煮,中和姜的辛辣;胃寒明显者,可在煮好后加少许红糖调味。
【对症改善】
稀释呼吸道黏痰,晨起咳痰更顺畅;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腹胀、恶心,尤其适合秋季吃海鲜、生冷后饮用;驱散体表寒湿,改善秋日手脚冰凉的情况。
02
陈皮+ 粳米
健脾祛湿,赶走餐后困重与大便黏滞
“吃完就困,大便粘马桶”,是秋湿困阻脾胃的典型信号 —— 脾主运化水湿,湿邪缠身时,脾胃无力运化食物,自然让人昏沉乏力。陈皮能理气健脾,帮脾胃 “打气”,促进水湿代谢;粳米则味甘性平,归脾、胃经,擅长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二者煮粥,温和不刺激,最适合秋日长期调理。
【搭配用法】
陈皮提前用温水泡软,刮去内层白瓤(若脾胃虚寒明显可保留),切丝备用;粳米50 克淘洗干净,与陈皮丝一同放入砂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至粥体浓稠即可。可根据口味加少许冰糖调味。
【对症改善】
增强脾胃运化能力,餐后困重、腹胀感明显减轻;改善大便黏滞不爽、不成形的问题;补充秋日所需能量,适合老人、小孩及脾胃虚弱者日常食用。
03
陈皮+ 橘络
通络化痰,缓解胸胁胀痛与咽干痰黏
剥橘子时随手扔掉的白色丝络,其实是陈皮的“黄金搭档”。中医认为橘络能通络化痰、顺气活血,而陈皮可燥湿化痰、行气宽中,二者同属橘类珍品,搭配使用能 “痰气同调”,尤其适合秋季燥湿交加引发的 “痰湿阻络” 问题 —— 比如咳嗽时胸口发闷、痰黏难咳,或是久坐后胁肋隐隐胀痛。
【搭配用法】
取陈皮3 克、干橘络 2 克(新鲜橘络 5 克),放入保温杯,用沸水冲泡后焖 15 分钟,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至味淡。若咽干明显,可加 1-2 粒麦冬同泡,滋阴润燥。
【对症改善】
疏通胸胁气机,缓解痰湿阻滞引起的胸闷、胁肋胀痛;稀释黏稠痰液,让咳嗽时痰更容易咳出;橘络中的芦丁能增强血管弹性,搭配陈皮的行气功效,助力全身气血流通。
这些注意事项,比搭配更重要!
再好的搭配也需“对症”,陈皮性温燥,并非人人适宜。气虚体燥者(比如平时易口干、手心发热、稍动就出汗)慎用,以免加重燥性;阴虚燥咳者(干咳无痰、咽喉干痛)也不宜饮用,可能会让燥邪更盛;伴有实热证(比如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者,需暂停饮用,待实热消退后再用。
秋日的湿邪从不是“大病”,却总在细微处扰人生活。别再让陈皮只躺在调料罐里,记住这3个简单搭配,用一片陈化的果皮、几缕被忽略的橘络,就能轻松对抗秋湿不适。毕竟,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从来都藏在这些日常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