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箱倒柜找老月饼盒子,突然发现这月饼江湖里,藏着比月饼馅还多的人间故事。
您要问全国哪的月饼最“顶流”?咱不整虚的,直接上干货,
经过老饕们票选,这8个地方的月饼,包您吃了想家!
先说广式月饼,这“老广”的月饼能称霸全国,靠的是真功夫。
您瞧那莲香楼的双黄白莲蓉,切开瞬间,金黄油润的咸蛋黄“滋溜”冒油,莲蓉细腻得能嗦着吃,甜而不腻,回甘悠长。
更绝的是那层薄如蝉翼的饼皮,全靠糖浆与碱水的黄金配比,
烤完回油三天,软得像婴儿脸蛋。
老广们讲究“皮馅3:7”,多一分腻,少一分柴,这口传承百年的甜,正是广式月饼的魂。
再往北走,苏式月饼的酥皮能酥得掉渣。
苏州人做月饼,讲究水油皮包油酥,擀面杖来回压卷两次,酥层分明得能数出层数。
鲜肉月饼最是销魂,凌晨和面,30克酥皮裹40克太湖黑猪肥瘦三七开的肉馅,
烤得金黄油亮,咬开脆皮,肉汁“滋”地窜出来,配杯碧螺春,那叫一个“酥、松、脆、软”四重奏。
如今还有榴莲爆浆、香青菜等新奇口味,
可老苏州还是认准百果月饼,
核桃仁、松子仁堆得扎实,甜而不腻,像极了江南的温婉。
京式月饼的“自来红”和“自来白”,活脱脱是北京城的烟火气。
红皮拿香油烫面,冰糖核桃馅儿亮晶晶的,咬一口直掉渣;
白皮更显清甜,枣泥馅里掺着密云小枣的核儿,嚼着倍儿有嚼头。
老辈人讲究“提浆皮得用草纸包着,麻绳捆三道,搁阴凉处醒七天”,
这股子旧时光的甜,比月饼还浓。
滇式云腿月饼,那是云南人的“硬核浪漫”。
吉庆祥的硬壳火腿饼,外皮酥得掉渣,内馅是宣威火腿丁拌蜂蜜,甜咸里头透着股子烟火气。
传说永历帝逃到云南时,御厨拿火腿包饼子充饥,这才有了云腿月饼的雏形。
如今咬一口,火腿油润润的香混着麦香,
配口普洱茶,甜而不腻,咸得恰到好处,像极了云南的蓝天白云。
潮式朥饼的“小包酥”工艺,堪称一绝。
豆沙馅要选红皮赤豆,熬足八小时,洗沙去壳再炒干;
水晶馅则是白糖猪油粒混芝麻,甜得透亮。饼皮要擀卷两次,酥层分明,烤得金黄油亮,咬一口“咔嚓”响,掉渣能铺半盘。
这饼起于唐宫包酥技艺,落地潮州后吸了客家手艺,清嘉庆年间已成节礼,梅兰芳父子尝过都题“茶食泰斗”,如今非遗碑上还刻着这四个字。
晋式郭杜林月饼,那是山西人的“醉饼传奇”。
明末三个师傅喝高了,把发酸的面团掺生面、加碱面,歪打正着做出酥软香甜的饼子。
这“醉饼”的名头倒比正经来历更叫人记得住。
神池的胡麻油往面里一泼,混糖月饼的皮就泛着金黄,咬开是红糖核桃馅,甜得扎实却不腻嘴。
如今郭杜林月饼的“阴阳手”“太极手”揉面技法,
还入选了国家级非遗,咬一口,桂花香混着麦芽糖的甜,像极了山西的黄土高原,实在!
浙式亭趾月饼
杭州临平的亭趾月饼,以酥皮和百果馅闻名。
这种月饼的酥皮要揉进猪油,叠成十八层,烤出来酥而不碎。
亭趾月饼的馅料讲究"老三样",
百果、椒盐、火腿,如今又添了榴莲、奶黄等新口味。
最妙的是它的空心月饼,饼皮薄如纸,中间却藏着桂花糖,
咬开时糖浆会顺着手指流下来,像极了江南的雨。
最后得说说内蒙的奶皮子月饼。
丰镇的土炉子一烤,胡麻油香混着红糖味儿直往鼻子里钻。
奶皮子剁碎掺芝麻葡萄干,包进酥皮里,烤的时候奶香混着面香在炉子里“打滚”,出锅时饼皮一碰就掉渣,
内馅却扎实得能嚼出奶牛的草香。
咬一口,甜得像草原的月亮,亮堂堂却不扎眼。
您瞅这八方月饼,哪块不是带着家乡的土味和人情?
广式的甜、苏式的酥、京式的醇、滇式的咸香……
每口都是团圆的甜,每块都藏着老祖宗的念想。
如今超市货架上的月饼包装越来越精致,可最让人记挂的,
还是奶奶用粗瓷盘端出来的那盘,月光洒在饼上,像给团圆镀了层银边。
所以啊,这月饼好不好吃,不在牌子,而在人心。
您家乡的月饼上榜了吗?要是没上榜,赶紧在评论区晒出来,
咱一块儿评评理,
毕竟,最好的月饼,永远是记忆里那口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