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相
不知不觉间,又快到中秋佳节了,对芸芸众生而言,这是个团圆的节日,更是个让人期待的日子。然而,对于人到中年的我,却害怕过这个节日,就像是害怕过生日一样,因为过完这个节日,又过去一年,年龄又增长一岁。尽管心存畏惧,但在内心深处,我对中秋节还是很憧憬的,因为这个节日有我美好的回忆,比如一些关于老家人与事的记忆。
对于在豫南山区——信阳市光山县出生的我们,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深爱之情。特别是在四面环山的乡村里成长的我,对于故乡的一草一木总是怀着深深的敬意与感激。小时候,家庭条件匮乏的我们,能一日三餐吃上大米饭就是一种奢望,常常是“一干两稀”——中午吃一顿干饭,早上和晚上喝稀饭。就这样,奶奶还自编自唱道:“腌菜稀饭糠头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而每逢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就是当时我们这些“穷孩子”最大的期盼了,因为这几个节日都有好吃的,想一想,就忍不住舔舔嘴唇、咽咽唾沫,仿佛美味儿已经飞进嘴里了。
在我的老家,中秋节吃团圆饭、品月饼、赏月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我记得小时候只有一种五仁月饼,里面有核桃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芝麻仁这五种食材,还加有冰糖,虽然吃起来有点硬,但却很有嚼劲。我第一次吃月饼,应该是在上小学二年级时,当时父母都在南方打工,我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那天是中秋节,我放学回到家里后,奶奶神秘兮兮地对我说:“大孙子,今天是中秋节,奶奶给你弄个好东西吃!”一听奶奶这么说,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了,赶紧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问:“好吃的?啥好吃的?”只见奶奶迅速地把手伸进她的裤兜里,缓缓地掏出来一个圆状物,递给我说:“你自己看看,这是啥好吃的!”我忐忑不安地接过圆状物,连大气儿都不敢出地揭开上面的包装纸。“哇……竟然是月饼”,我的嗓门儿瞬间抬高八度,吓得奶奶一跺脚说:“你个熊孩子,吓奶奶一跳。对,对,这就是月饼,赶快吃吧!”我赶紧把月饼塞进嘴里,一顿疯狂咀嚼,第一次幸福地品尝了一个甜美的月饼,它是五仁的!
听父亲说,月饼在古代是一种祭祀用的供品,主要是用来祭月的,希望能保佑老百姓们有一个丰收年、团圆年。后来,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必吃食品,寓意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美美满满。北宋大诗人苏轼在《留别廉守》一诗中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诗中的“饴”是指麦芽糖,“酥”则是指酥油。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月饼已用酥油和麦芽糖作馅了。明代的宛平县知县沈榜,在其编著的《宛署杂记》一书中写道:“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这说明当时北京的士族与普通家庭,到了中秋节也制作、食用大小不同的月饼了。而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之一的袁枚,则在其饮食文化著作《随园食单》中,专门介绍了五仁月饼的做法:“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古往今来,人们在中秋节吃月饼的传统,一直有序传承至今。
时至今日,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如广式月饼、京式月饼、苏式月饼和潮式月饼等,而每一种月饼也都有其不同的特色。据营养专家谈到,适当地食用月饼,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过量食用则会产生消化不良等症状。现在每逢中秋节,我对月饼的渴望与期待,远不如小时候那么强烈了。因为时下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也不缺吃、不愁穿,平时想吃月饼的话,还能去超市购买,不像以前非得等到过节时才有卖的。岁月不饶人,恍然间,奶奶也去世近20年了,每逢中秋节来临之际,我就会想起她老人家的慈爱面庞,想起她第一次给我月饼吃的情景,想着想着,就想出了思念的泪水……
一年又一年,中秋月饼甜,甜的是家庭团圆的幸福时光,甜的是四海升平的国泰民安,甜的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多彩梦想……
(原载于《中国信阳菜》2025年第3期)
作者简介:
邹相,祖籍河南光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通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青少年作协副主席,河南诗词学会禅诗工作委会副主任,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作协副主席,少林文化学者。先后出版《禅心乡韵》《拈花微笑》《菩提花开》《且听风吟》《素心若荷》《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先后五次获得郑州市“五个一工程暨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书法作品入选海内外多个书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