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笔
月饼中的温情
■ 吴发奖
中秋的气息总随巷口第一缕桂香漫开,而我记忆里的中秋,永远始于奶奶厨房窗台上那只粗陶面盆。
那时我总踩着小板凳,下巴搁在瓷砖台面上看奶奶揉面。她指节嵌着洗不净的面粉白,掌心却软和,能把泛着麦香的面团揉得发亮。“要揉到面团‘听话’才行。”她说话时围裙角轻晃,提前泡整夜的莲子在砂锅里咕嘟作响,煮到一捻就化,拌上黄油与白糖,木铲搅动间,满屋温甜香气把空气都染得黏糊糊的。
我忍不住揪小块油酥面团搓圆,奶奶从不恼,只笑着拍掉我手上的粉:“慢点儿,包馅才是正经事。”她把面团分作小剂子,按成薄饼,舀一勺莲蓉馅——里头总藏着碎核桃或蜜枣,是特意为我留的。指尖轻旋掐去多余面边,放进刻着“中秋”的梨木木模,手掌一压,脱模时字迹清晰得能看见木纹。
等月饼在烤箱里泛出金黄,天已黑透。爷爷把阳台小桌擦得锃亮,摆上葡萄、石榴与茉莉花茶。月亮刚爬过楼顶,他对着月饼纹路轻划,酥皮簌簌落在瓷盘里,像撒了把碎金。第一口总给我,莲蓉的绵密裹着蛋黄的咸香,甜得不齁,奶奶这时总问:“今年的馅,比去年软和些不?”我含着月饼点头,她便笑得眼角皱纹盛着光。
有年中秋,姑姑没能回来。奶奶把最大的莲蓉月饼用油纸包好放窗台:“等她回来尝家里的味道。”夜里我们坐在藤椅上,月光薄纱般落在奶奶白发上。爷爷摸出手机拨通视频,屏幕里姑姑举着买的月饼笑:“还是家里的香。”奶奶把镜头转向窗台与月亮:“你看,两边的月亮一样圆呢。”
后来我去外地读书,每年中秋前都能收到奶奶的包裹。油纸香气未散,月饼上“中秋”二字依旧清晰,只是奶奶手不如从前灵活,边缘偶尔捏得歪。去年中秋,我视频里教她用新烤箱,她戴老花镜反复问“温度够不够”,像当年我问“面团要揉多久”。切开月饼时,莲蓉甜里尝到童年的温软——原来有些味道早扎了根,一口就能回到踩小板凳的黄昏。
今年我提前回家,推开门果然见奶奶在揉面。阳光落在她围裙上,“回来啦?”她抬头笑,手里面团还在转,“莲子熬了一下午,等你包馅。”我伸手揪起面团,忽然发现,奶奶的手虽慢了,仍能把面团揉得发亮,就像她把牵挂揉进每块月饼,藏在每口甜里。
桂香混着莲子甜飘来,我忽然懂了:中秋的意义从不是月亮多圆,而是有人为你守住熟悉的味道,让你无论在哪,都知有家可回、有暖可寻。就像月饼里的莲蓉要熬煮才软,亲人的牵挂经岁月沉淀,才愈发醇厚。
吴发奖,1996年生,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会员,郴州市作协成员。作品见诸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劳动保障报》《教师报》《四川民族教育报》《自学考试报》《民主协商报》《科教新报》《联合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刊物。诗歌入选《中国诗歌十年选》年度选本,诗歌《我是一只归鸟》在第四届“笔嘴书屋杯”全国诗歌征文大赛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