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奶皮子酸奶成为大火的国潮甜品。不少人惊讶,美食荒漠的京还藏了此等不出世的高手?
众所周知,奶皮子酸奶作为新疆、内蒙地区游牧民族的传统食物,如今被北京🟣光园一举盘活,火成“这一届京城必吃榜”,也更能证明荒漠之荒......
等等,这么说未免有点失礼!今天咱得好好说一篇公道话:北京这片土地上,可从来不缺火出圈的奶食小吃。
以北京老酸奶(瓷瓶不能带走的那种)为例,它不仅是奶皮子酸奶的大前辈,更是全国瓷瓶酸奶的老祖宗。
而它凝脂般浓厚的口感与奶香,打开了很多朋友对京味儿奶食的启蒙大门。
图源:网络
不过,即便瓷瓶老酸奶有千般滋味,万种风情,它也不能代表整个北京奶食宇宙,只能算是小露峥嵘。
在这瓶平平无奇的酸奶背后,不仅隐藏着北京几百年
的饮奶历史,也潜伏着大量花样百出、滋味各异的京味儿奶食。
有意思的是,这些看着好看,吃着好吃的奶食,疑似还闹出不少清廷宫斗名场面。
不信?您继续往下看。
🥛
老北京牛奶宇宙
广博无垠
北京瓷瓶酸奶,对于来过北京的外地游客不陌生,而没来过北京的朋友看着也都眼熟。
没错,这瓶酸奶开创了全国各景区“XX老酸奶”先河,被各地方乳品争相模仿的初代网红美食原型。
图源:网络
大约30年前,来北京除了逛故宫,什刹海,看天安门拍照打卡外,在景区与老街的游客们,几乎人人手里都捧着这样一罐大肚儿、瓷瓶、纸盖,还瓶子返押金的老酸奶。
哪怕嘴再刁的人,在尝过瓷瓶酸奶后,也说不出难吃二字,遥想当年,北京老酸奶,可比商超里的稀薄寡淡的酸奶饮料好喝太多了——
得稍微用力嘬起腮帮子,才能让微微凝固的酸奶顺利通过那根细吸管。
质地绵厚不腻歪,凝脂般遇热融化为满口奶香,酸酸甜甜的滋味儿迈着四方步,来个满堂彩的亮相。
如此争气露脸的北京老酸奶,其成名路线不难理解。细数那些来北京必吃的本土美食,豆汁儿的味道太过刁钻,卤煮又未免有些挑人,炸酱面总觉得不似预期中的惊艳。
凭着这口老老少咸宜的“酸香”,瓷瓶老酸奶把各地游客众口难调的毛病都给治好了。
除了味道够好,瓷瓶酸奶的包装也称得上是文创界前无古人的优秀案例。这点,我们稍后会说。
总之,瓷瓶酸奶在上世纪就成了口口相传的北京特产。
但提到京城特产只知道酸奶,那就有点子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微妙了。
在老北京牛奶宇宙里,或大鸣大放,或外形低调的奶食可是怎么吃都吃不完。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自制酸奶的北京奶酪,在元代随蒙古大军来到北京定居,成为宫廷内一道风味小吃。
到了清代,肥甘厚味吃多了的皇帝和女眷,都嫌纯奶的奶酪太厚、太腻,夏天吃起来乌涂,不爽口。
于是,御厨们研发出鲜牛奶和醪糟兑好后,在松木桶中先烤,再放入冰桶里凝固的“合碗酪”。
改良后的北京奶酪,外观冰肌玉骨,入口爽滑甘冽,看似软薄澄清,实则浓厚挂壁,成品更讲究一个“倒碗不撒” 。
冰镇后清凉甘冽,弥补了中式甜品没有布丁的遗憾。
卖剩下的奶酪也有其他妙用——
用铜锅将奶酪、核桃碎、瓜子仁放在文火上慢慢熬,牛奶里的乳糖遇热发生美拉德反应,熬出类似于焦糖般的微苦回甘。
熬到锅里的水分全部耗干,锅底“反砂”一样留下蒺藜狗子(苍耳的学名)样的琥珀色“福根儿”,这就是酪干。
俗话说得好,浓缩的都是精华。
用牛奶小火慢熬出的酪干,奶香浓郁还略有嚼劲,味道香甜却不黏牙,味道类似太妃糖,但又更清爽,不厚腻。
谁能说这不是一种老北京Brown Cheese呢?
和奶酪一起从草原定居北京的草原奶食,还有鸳鸯奶卷。
两者的另一个共通之处,都是用米酒做引子,将煮熟牛奶中的蛋白质凝结成团,揉熟压实按平,再包上双色双味的两种馅。
黑色的一边是桂花豆沙,红色的一边是山楂糕。
而奶卷本身没有味儿,吃的主要是浓缩后的奶味儿和两种酸甜交融的复合口感。
还有卷成祥云纹样的奶卷,不仅好吃,也能讨个好彩头。
当然,也有手艺不佳的铺子,掌握不好乳蛋白提炼的比例,把奶卷做得干瘪僵硬,像吃墙皮一样地拔干,这种就是倒牌子的不吃也罢。
起源于蒙古族奶食的奶饽饽,从元代起就扎根北京。传到清代,其奶香浓郁的味道正对满族人的胃口,成为御膳房里三顿“饽饽局(早中晚的点心)”中不可或缺的一味。
奶饽饽做法和其他奶食相比相对简单。纯牛奶炼出的奶皮子,周而复始摞成剂子,中间包上芝麻白糖的馅,趁着水汽没完全蒸发前,在模子里叩出“福禄寿喜”类花纹。
作为饽饽局里的主食,奶饽饽味道谈不上多惊艳,但贵在原汁原味,甜度低,属于配料干净的健康点心。
光从外形看,把奶油炸糕纳入北京牛奶宇宙,恐怕很多人觉得是碰瓷。但人家原料中的奶制品含量,还真不低呢。
脱胎于蒙古游牧民族用牛、羊油炸出来,能长久保存的“蒙古果子”,被元朝统治者进入紫禁城后,也成为清代宫廷“饽饽局”中的一员。
图源百度百科,炸羊尾
但北京天气干、风沙大,多吃一顿这种荤油炸的点心,嘴角就得起大泡。
于是御膳房的白案师傅,用黄油代替牛羊油(后来又改良为植物油),将牛奶、奶油、白糖、面粉制成的剂子炸成烫面炸糕。
既保留了奶香味又降低了油腻感,配茶吃特别顺口。
在“饽饽局”中诞生历史最短的孙尼额芬白糕,跟萨其马一样,都是由满语演变而来的点心,意为“用奶制作的点心”。
这种用黄油、酸奶、蛋清、奶油、白糖和面烤制的点心,因其奶制品多面粉少的比例,口感质地扎实却不失松软,像湿润度更高的软曲奇,越嚼越能感受到奶味儿的醇厚。
下午茶时来上一块,解馋又没负担。
《甄嬛传》第一集,华妃娘娘生气餐的镜头里,也疑似出现了“道具版”孙尼额芬白糕的身影。
看完了以上这些老北京地道特产,很多人都会有一样的疑惑:北京这座四邻不靠的牧场荒地,如何诞生还留存那么多地道奶食小吃?
这其中的渊源,这还要从头一批北漂入京说起。
📿
吃牛奶的历史
自上而下的传承
从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蒙古族就把 “以奶为尊” 的传统带入中原。除宫廷专管奶食的尚食局外,当时北京街面上随处可见售卖奶茶,兼卖各种奶食饽饽的茶坊。
北京的老百姓们和外来的游商在这里,就着一杯奶茶谈生意,做买卖,专做九国贩骆驼的营生。
蒙古奶茶(图源:网络)
清朝入关后,世代联姻和战略同盟的关系,让满族继承了对奶食的偏好,也把其发展得更精致化。
清廷的内务府特设管理奶牛饲养的庆丰司,并在紫禁城周围开设多个牛圈,以供皇室成员享用牛乳及乳制品和日常祭祀使用。
而清代后宫每天消耗乳制品数量之多,达到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以至于,清代后宫的妃嫔地位直接用奶牛数量衡量。
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时期的皇后每日例用奶牛50头,皇贵妃7头,贵妃6头,妃5头,嫔4头,贵人2头。
看看这个数量上的差别,很难不让人怀疑宫斗就是为了多吃两碗奶食。
图源:网络
影视剧中被塑造成乾隆“白月光”的富察皇后,能证明两人帝后情深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是这位以节俭闻名的皇后,每天的牛奶用量也高达80斤。
我的乖乖
,一天就要用掉80斤牛奶,那皇后娘娘可不得身宽体阔,壮若肉山大魔王吗?
这点,清代后宫画像就给出答案了。一日三餐离不开奶食的富察氏,身材苗条着呢。
图源:网络
因为除了吃,每日利用牛奶熬出的奶皮子、奶油还是清代后宫的美容佳品。其中一些“秘方”,至今仍是不少清宫剧的重要素材。
《少年天子》剧照
清廷对奶食的追捧,也带动了北京民间的奶食热。
让人疑惑的是,多少系出名门的北京小吃最终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而这些从未走出北京的奶食却没有香消玉殒,反而蔓延漫长。
这主要归功于,北京奶食在近代得到的“特殊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政府首先成立国营牛奶总站(三元牛奶的前身),既保证居民的日常饮奶习惯不间断,也确保传统奶食的原料供应。
图源:网络
对诸多经营奶食的老字号,以公私合营进行保护。一系列如奶饽饽、鸳鸯奶卷之类的奶食,也被纳入国营或集体经营体系,避免因时代动荡而消失的命运。
80年代,随着个体经营制度的恢复,一些拥有祖传技艺的老字号传承人也开设家庭作坊,让不少失传的奶食重现天日。
同时,开头提到的“瓷瓶、皮筋、蜡纸”瓷瓶酸奶也在此时闪亮登场,开启中式酸奶的另一种审美。
据说当年研制酸奶配方时,技术人员特别提出:要恢复老北京最地道的酿造工艺,保证每一瓶酸奶入口时依旧保持凝固的状态。
这可为难了!
在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后发现,瓷瓶在发酵和运输过程,既能保证不滋生异味,瓶内的奶还不容易晃散(来源北京方志馆)。
图源:网络
所以买瓷瓶酸奶时,店员会特意叮嘱一句:“关店以前要来还啊,要不押金我们可不退。”瓶子还要流回厂家,循环使用。
但还是有不少人喝完了酸奶,会故意不去退瓶子,留下这个白胖子带回家作旅行纪念。这就是中国文旅产品的雏形。
据某报社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期,北京天坛对面的小卖部里,一天就能卖掉4000瓶左右的瓷瓶老酸奶。
晚上收摊时,售货员清点瓷瓶数量,至少“丢”一二百瓶。
图源:网络
好看、好喝还能当纪念品的瓷瓶酸奶,就这么口口相传成了北京特产。
不过再好的东西也怕照葫芦画瓢式的抄袭,和不负责任的瞎改良。尤其是近十几年旅游乱象,“老北京”字号被批发滥用,真正的本土美食也跟着背锅。
2019年,北京官方出手整治一批在景区里挂羊头卖狗肉的老字号,其中就包括瓷瓶酸奶。看到这4个字时,不知道那些打心眼里爱着奶食的北京人会有什么感想。
好在,最近几年借着保护非遗的东风,许多外地朋友听说过,没见过的北京奶食被更多人知晓,更让奶皮子酸奶为代表北京奶食火遍大江南北。
北京这片土地上,有告别有新生,不缺来去匆匆的过客。
这口奶食也像极了这座城市的性格,不温不火不徐不疾。慢悠悠保留着自己的坚持,等待每一个别具慧眼的食客。
此时此刻,若您恰好在京,看了文章后也想觅得一口奶食。比起遍京开花的连锁品牌,不妨尝试 :
牛姥姥牛奶酪(安定路安贞里二区一号楼南平房)。
○ 参考资料 ○
1、为什么每个景区特产都有酸奶
2、清宫乳制品保障机制
3、东四六条曾经有座奶牛场
4、你我的童年里,都离不开这个“小白胖子”!
文 - hikaru | 编辑- 夏桁
图 - hikaru 企鹅吃喝 ww
后期 - 大桴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