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天高气爽,月圆人圆。此时,气候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由热转凉,燥气当令。中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因此中秋养生的核心在于:防秋燥、护脾胃、敛神志、适寒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中医科郑艳华副主任医师对于中秋饮食、起居、情志养生等给出了建议。
一、 饮食养生:
少吃月饼,润燥为先
中秋节的代表食品非月饼莫属,但如何健康享用是关键。尽管近年来月饼的制作方式有了变化,但月饼仍多为高糖、高油、高热量之物,其性味甘腻,容易“碍脾生湿”,导致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滞脾”症状。
建议将月饼切成小块,与家人分食,既能品尝多种口味,又不会过量。习惯喝茶的人,还可搭配茶饮,如大麦茶、乌龙茶、普洱茶等。小朋友可以喝点山楂麦芽水(取少量山楂干和炒麦芽,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10分钟即可,可加入少量冰糖或苹果调味)。也可搭配应季新鲜的水果,如柚子。柚子具有生津止渴、润肺化痰等功效,与月饼搭配,既能增加口感的丰富性,又能增强润燥效果。
郑艳华指出,防秋燥,滋阴润肺是核心。秋季燥邪盛行,最易伤及肺脏。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导致口干、咽干、皮肤干燥、便秘等问题。应季水果有梨子、葡萄、石榴等。梨,生吃清热润肺,熟吃滋阴润燥,比如冰糖炖雪梨,就是经典的秋季润肺甜品。葡萄,性平味甘,能补气血、益肝肾、生津液。石榴,性温味酸甘,生津止渴,收敛固涩,正适合秋季收敛的特性。需提醒的是,水果虽好,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人群,以及血糖偏高的人群,应注意适量食用。
二、 起居养生:
早卧早起,适度秋冻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则能使肺气得以舒展。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冻”是指秋季不要过早地添加厚衣,让身体有意识地接受一些凉爽的刺激,逐步增强御寒能力。特别注意腹部保暖,防止寒邪侵袭脾胃,引起腹痛腹泻。颈背部保暖,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避免空调直吹,以免风寒侵袭,引发感冒。
三、 情志养生:
登高望远,避免悲秋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草木凋零的秋景容易引人伤感,即“悲秋”。“中秋适逢国庆假期,最适合与家人朋友一同外出,既能开阔视野,呼吸新鲜空气,又能舒畅情志,消散郁结。”郑艳华表示,多与家人沟通交流,享受亲情温暖,是调畅情志的最佳良药。但佳节欢聚,也需有度。熬夜会耗伤阴血,破坏人体阴阳平衡,导致免疫力下降。
中秋养生小贴士
1.按揉穴位:感觉消化不良时,可按揉或艾灸足三里(健脾和胃)和中脘穴(和胃降逆)。
2.睡前泡脚: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微微出汗即可,有助于驱寒活血,改善睡眠。
食疗汤粥
银耳莲子羹
食材:银耳:1朵(约10-15克干银耳),选用颜色微黄、肉厚饱满的为佳。莲子30-50克,枸杞10克,干百合15克,红枣5-8颗(去核,增加温补和甜味)。
方法:
①将干银耳用冷水或温水(不超过40°C)浸泡2-3小时,直至完全泡发变软。切忌用热水泡,热水会损失银耳的营养,且不易出胶。
②将泡发好的银耳去掉根部黄色的硬蒂部分。将银耳撕成越小越好的碎片。碎片与水的接触面积越大,越容易出胶。
③将处理好的银耳碎片、泡好的莲子,还有红枣、百合一起放入汤锅中。加入足量的冷水,银耳和水的比例建议在1:5到1:6左右。水要一次加足,中途尽量不要加水。大火煮沸后,用勺子搅动一下,防止粘底。转为小火,盖上锅盖,慢炖1-1.5小时。其间可偶尔开盖搅拌。
④汤汁黏稠时加入冰糖和枸杞。枸杞不宜过早放入,否则会煮烂,影响口感和外观。继续小火煮10-15分钟,直至冰糖完全融化即可关火。关火后,不要马上打开锅盖,可以再焖10-15分钟,这样胶质感会更浓郁。
点评:
银耳(滋阴)、莲子(安神)、百合(润肺)、枸杞(明目)同煮,是滋阴润肺的佳品。
山药粥
山药健脾益肺补肾,煮粥(小米或大米)食用,温和滋补,尤其适合脾胃虚弱者。还可加入提前浸泡好的薏仁和芡实,可加强健脾祛湿的功效。
总结而言,中秋养生贵在“平衡”与“和谐”。在享受美食与团圆之乐的同时,不忘顺应天时,呵护身心,方能以最佳状态迎接金秋,实现真正的“人月两团圆”。
文字|朱嘉乐 通讯员 许咏怡
海报|陈健怡 李可欣
视频|郭子扬 李可欣
策划:龚丹枫 王倩
统筹:林清清
执行:郭子扬 李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