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曾经感叹,吃河豚宁为一死。
河豚的味道,在古今中外,吸引了无数老饕前赴后继。
它既是极致美味的象征,也是一枚危险的诱惑。而在日本,人们对河豚的痴迷,更是惊心动魄!
究竟是何等极致美味,让日本人甘愿以生命为赌注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日本人和河豚的那些事吧~
早在日本绳文时代,千叶县姥山贝冢中就出土了河豚的骨骸——与之相伴的,是同一时期人类突然死亡的遗骨。
这仿佛一场史前的冒险晚餐:没有科学知识,没有专业烹饪技术,只有最原始的极致美味追求。
之后进入古坟时代(相当于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以及许多书籍从中国传入日本。
这些古籍里记载了食用河豚的危险性。比如《山海经》写了“食肺鱼(扬子江产的河豚)可杀人”;《论衡》也记载了“鲑(黄河产的河豚)肝可致人死亡”。
尽管日本人已经知道河豚的毒性,但是仍未停下食用的脚步。
他们开始避开内脏,只取肉食,大大降低了中毒风险。
但是这仍然是在刀尖上跳舞,时不时还会出现死亡案例。只是因为不是“必死”,所以日本人仍然心存侥幸。
历史快进到安土桃山时代(织丰时代),河豚的故事愈发精彩。
丰臣秀吉征伐朝鲜,大军集结下关。许多士兵因误食河豚毒内脏而丧命,军队不得不立牌警示:“禁止食用此鱼(河豚)”。
江户时代长州藩甚至立下残酷律法:因食用河豚致使家主死亡的家庭将永久断绝(意指家名断绝或严厉惩罚),可以说是株连整个家族了!
但是,民间却依然暗流涌动——当时的俳句和川柳中充满了对河豚的赞美与调侃,平民们也在偷偷享受这“禁忌的美味”。
在曲亭马琴的《羇旅漫录》(马琴的京都、大阪旅行记)中记载道:“千日寺前的道路旁有四人因食河豚而死的墓,墓石下雕刻着河豚的形状……”,由此可见,当时人们认为因中河豚毒而死是常有的事。
河豚毒素比氰化物强1200倍,仅0.5毫克就足以致命。更可怕的是:同种河豚毒性随季节变化,厨师必须像排爆专家般精准处理。
进入明治时代后,日本政府颁发了全面禁食令,这场美食冒险才被迫暂停。
但是,对此民间反对的声浪一直很大。到了1898年,山口县解禁食用河豚,却成了解禁开端,河豚料理又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恢复。
如今,品尝河豚早已不再是拿生命冒险——专业的河豚厨师资格认证制度、精准的毒素处理技术,让食客可以安全地享受这种极致美味。
晶莹剔透的河豚刺身、暖入心扉的河豚火锅,甚至是独成一味的白子(河豚精巢),都成为日本人餐桌上的“常客”。
口腹之欲还是生命至上?老饕们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吃河豚的人分两种:愚蠢的,和更愚蠢的——但没人愿意后悔。”
那么,你呢?你对河豚是什么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