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我满怀对“山水甲天下”的期待踏足桂林,却带着一肚子的失望与无奈离开。如果说旅行是一次味蕾的探险,那么这次桂林之行,无疑是一场接连不断的“惊悚片”。
在桂林两江四湖旁那家看似雅致的餐厅里,我点了一份芹菜炒牛肉。翠绿的芹菜,鲜红的牛肉,色彩倒是诱人。然而,就在我咀嚼第三口时,牙齿与某种坚硬的金属物猛烈碰撞——那竟是一小段洗锅用的钢丝球碎屑。叫来服务员,对方轻描淡写:“哦,可能是厨师不小心。”没有道歉,没有解释,仿佛吃到钢丝球是再正常不过的用餐体验。
转战阳朔,在欣赏被誉为“千里江山图”的壮丽景色的观景台附近餐厅,我点了一锅招牌啤酒鸭。期待中的鲜嫩鸭肉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满锅的鸭脖子——几乎找不到其他部位的肉。这些鸭脖在浓重的调料中浸泡,试图掩盖食材本身的廉价感。我数了数,整整十二块鸭脖,仿佛在玩“大家来找茬”,寻找除了脖子之外的其他部位。
而这还不是全部。回想在桂林市区品尝的鸭肉和猪蹄,无一例外都是预制菜的味道——统一的软烂口感,标准化的复合调味,缺乏锅气的温暖。每一口都在提醒我:你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到的这个地方,并不愿意为你提供一顿现做的、有温度的饭菜。
从钢丝球到全鸭脖宴,再到无处不在的预制菜,桂林的美食体验成了一场接一场的“避雷”挑战。这座以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的城市,在旅游服务上却显得如此漫不经心。
我理解旅游城市面临的高客流压力,理解商家需要提高效率。但当基本的食品卫生都无法保证,当明目张胆地用最低成本的食材糊弄游客,当所有菜品都变成了加热即食的工业产品——这座城市的旅游信誉,也正在被一点点消耗殆尽。
山水或许依旧美丽,但山水之间的人间烟火却已变质。当自然风光与人文体验严重失衡,当游客成了被快速收割的“流量”而非被真诚以待的客人,这样的旅行,已经失去了它本真的意义。
这次桂林之行,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再美的风景,也弥补不了糟糕体验带来的失望。那些隐藏在美景背后的敷衍与马虎,那些被工业化标准化的所谓“地方美食”,共同构成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差评。
桂林的山水或许值得五星,但桂林的餐饮体验,在我这里只能得到一颗星——这一颗星,还是给那些依旧挺立千年、默默无言的青山绿水的。
下一篇:羊大师:无膻味切香醇,蓝莓羊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