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消费周期、产业周期“三期叠加”下的中国酒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产业韧性生长、向上发展的整体格局没有变,产业的生命力依然强劲。中国白酒、葡萄酒、黄酒、啤酒、果酒等酒饮,都是中国酒的组成部分,存在的价值在于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食药安全促进会酿酒产业分会秘书长叶青认为,酒业竞争加剧、结构分化之下,行业更应该汇聚共同的力量,审时度势、坚定信心、砥砺前行,持续在品质提升、品牌建设、酒旅融合、模式创新、个性表达等多方面寻求新突破,实现产业包容性竞合发展、抱团发展、大中小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共同开创酒业更加健康、和谐繁荣的高质量未来。
品质为本 传承创新
品质是中国酒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堡垒、酒企的生命线和立身之本,亦是穿越周期最硬核的“通行证”。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酒饮的需求愈加个性化,酒业要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从工艺标准化建设、数智改革赋能、生态酿造升级等多方面,始终坚守践行酿好酒的初心,追求无止境,持续提升品质高度增强竞争力。
坚守传统工艺与匠心守护,被实践验证的“老祖宗”留下的酿酒瑰宝要代代传承,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每个环节精细管理,实现产品全过程可溯源;加强关键技术优化与攻关,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以数字科技、智能化赋能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
关注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变化,做好酒体创新、产品创新包括产品形象颜值革命,,开发更多名品精品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响应“双碳”政策,推行绿色、生态生产方式。依托高标准质量基础、高品质产品供给、高水平技术创新、高效率优质服务,中国酒业才有不断竞跑、跨越的强大动力。
讲好故事 塑造品牌
在经济快速发展与消费持续升级下,价值认同感、品牌认同感、市场认知度成为中国酒业竞争的关键“筹码”。从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到文化塑造,酒企要积极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挖掘品牌背后的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并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渠道提升品牌美誉度。
根据产品特点、目标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明确品牌定位,提炼品牌发展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完善价值表达体系,讲好产区故事、工艺故事、文化故事、企业家故事等;通过广告宣传、营销活动、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加深品牌记忆。
扎根中国酒文化沃土,持续增强酒文化竞争力,中国酒产业方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通过创新打造文化IP活动、文创产品等,以持续丰富、质文兼具的文化表达,坚定中国酒的文化自信,与消费者共情共鸣共同发声,使更多美誉度的中国酒品牌更加响亮。
酒旅融合 体验革新
当前,酒业消费进入品质化、个性化、情感化、体验化的多元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上高度。酒业要做好消费者的入心服务,探索“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探索“体验经济”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以新业态引领消费新需求。
“酒业+工业旅游”、“酒文化+在地体验”、“酒+节庆/IP活动”、“酒庄+生活方式综合体”四大酒旅融合的创新模式,打造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全感官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美酒与美食结合,为消费者带来从行动到心动的难忘美酒之旅。
面临行业深度调整,酒业要在传统酿造的基础上求新求变,不能再单纯比拼产品,而是结合地缘文化、品牌文化、地域人文特色等加快酒旅、城旅、农旅融合发展,携手打造独具个性特色的酒都、酒城、酒市、酒镇、酒乡、酒庄、酒谷、酒家、酒街、酒肆、酒巷等消费体验新场景,不断在培植名酒元素的“网红点”“打卡地”,找到酒业新的破局和增长路径。
理性低度 差异突围
中国白酒的独特风味魅力,在于高度酒得以完美呈现释放。时代进步,有需求酒离不开创新,酒业也可以出现“高低”共存。低度化白酒与高度白酒,共同构成了白酒市场的百花齐放、美美与共。然而,遇冷的酒业、Z世代的崛起,引起中国白酒高度阵营与低度赛道的激烈交锋。但“低度化”并不完全等同于“年轻化”,也不能代表“健康化”,要“高低有度”不盲从,要保持理性与定力。
相较于高度酒,开发成功的低度酒产品更具难度,既对酿造工艺、调味技艺、基酒改良等生产端硬实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更考验对消费心智培育、内容精准触达、渠道终端深耕等市场运营方面的软实力。白酒低度后,白酒高度酒体中的丰富陈香与粮香风味必然要减弱。入口顺轻松无负担是明显特征,年轻人饮用是重要消费群。
布局低度酒市场,酒企、行业不仅要提升适饮性的同时,守护中国白酒的灵魂与本源,还要在饮用场景、消费文化、体验创新、情感价值等多维度构建优势。“因技术制宜,因品牌施策,因实力布局”,精准定位与差异化突围是核心逻辑。
香型融合 个性表达
“唯香型划分白酒的时代”已经结束,过分强调白酒香型类别,难以满足差异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自我设置障碍更是拉长了消费者感知白酒的距离,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香型也不是判断白酒品质的根据,消费者喜欢的就是好酒。
较长时期,因产区竞争、品牌竞争,酒业出现过度在营销中强调白酒香型的区别,实质上反而让消费者难以了解白酒喜欢白酒。因为,消费者更多是生活中品饮需求出发而选择白酒,没有时间精力去过多了解白酒的工艺酿造环节,企业文化与匠心社会公益心情怀责任,这些才是打动消费者的核心要素。
多元化、特色化的产区表达、酒庄表达、风味表达、文化表达时代正在到来。在高竞争态势下,行业要更多从风味融合、酒体设计、产区塑造、文化传播、体验创新、健康追求等消费者关心的方向表达白酒之美,提供性价比、质价比、心价比并存的产品和服务。
数智赋能 激发活力
数字时代、技术革命,激发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活力。从智慧酿造到数字藏酒,从元宇宙品鉴到区块链溯源,新技术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价值重塑的催化剂。
生产端层面,探索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应用,共同推进酿造大模型、智能感官评价、AI勾调系统等关键技术突破,逐步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的产业跃迁。消费端层面,在新工具、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应用路径上加强交流,打造数字营销的新样本。
智能化酿酒是发展大趋势,不是意味着传统非遗酿酒文化会消失,反而因手工操作更加显得稀缺有价值。传统酿造与现代科学酿酒技艺,同步并进,更加彰显出不同酿酒方式的独特之美。
年轻化与国际化 双轮驱动
如今,年轻化、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酒业增量改革、产业突围的共识,要围绕年轻消费者培育和国际市场拓展打造“双轮驱动”的新发展格局。
通过推进包装审美迭代、酒体口感优化、饮用方式革新,与时尚品牌、潮流艺术、文化IP等开展跨界合作,运用新媒体等手段,主动拥抱年轻人。今天的年轻人是未来的酒业的主要消费力量。
在政府、行业协会的引导助力下,要加强对中国酒文化的传播,特别是与各类大专院校对接联动,开展酒文化知识的一系列传播教育和体验品鉴、游学活动,也包括白酒、葡萄酒、黄酒等中国特色酒种的参与。
加强国际合作与品牌推广、文化交流与体验创新、市场拓展与消费者互动,提升品类认可度,中国白酒走向国际,更多是融入当地的文化找到切入点,试图改变他们的饮酒选择与饮酒习惯。
产业链协同 共生共荣
在动销不畅、渠道混乱、经销商权益保障等痛点之下,通过构建新型厂商关系、探索“厂商一体化”实现共赢发展,成为行业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酒厂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和风险,增强厂商双方信任;以正常的分利结构解决利润问题;双方共同制定规划与目标,相互赋能与培训;依托战略协同、文化融合与资源共享,构建共荣共生体系,打造利益共同体等,携手共同应对危机与市场变化。
强化责任 竞合共赢
产业生态的良性进化,是突破“零和博弈”、实现基业长青的核心命题。中国酒业要坚定以竞合思维引领行业实现共赢,共同维护中国酒的良好形象。
当下的酒业困难处境下,头部名酒引领者要有产业发展的大胸怀大情怀,正确认知“短期与长期”、“增长与降速”、“自我发展与共同发展”、“规模体量大与小”关系,产业链协同与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关系。作为头部企业要想全品系开发占领市场是很容易的事,为此也必然带来产业发展失衡等诸多的不利影响。
杜绝虚假宣传,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抵制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抵制互相撤台诋毁声誉,不内卷、不内战,携手应对挑战;关心社会发展,关注民生需求,在推动“理性饮酒”、弘扬共同认同的酒桌文化,在环境保护、扶贫助困、乡村振兴等方面贡献酒业力量。
长风破浪,漉沙淘金。中国酒业经历的每次周期,都是以破局的决心与胆魄穿越迷雾。相信,经历这一轮周期的洗礼,大浪淘沙勇者胜,危中有机,敢于创新、主动应对,协力同行,才能共同书写酒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酒庄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