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非常喜爱肉类,但这“肉”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是宫廷中的羊肉,还是街头巷尾的猪肉呢?“切肉”一词,看似简单,其实隐藏着中国饮食文化中最独特的“身份象征”。让我们来揭开这层神秘面纱,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肉能登上大雅之堂。 在宋代,如果有一位公子走进了京城的大酒楼,随口说一句“来二斤肉”,酒楼的小二一定会先问一句:“您要的是宫里的羊肉,还是市井的猪肉?”这句话并非多此一举,而是反映了宋朝不同阶层对“肉”的不同要求。那时候,皇宫中最常见的肉类是什么呢?据记载,御厨每天都需要羊肉一口。换句话说,羊肉在宫廷中就像今天高校食堂中的土豆一样,几乎是标配。
这并非偶然,而是制度使然。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宫廷饮食便开始注重“尚羊抑猪”的传统。无论是宋太宗、宋真宗,还是南宋的高宗赵构,即便在国家财政困难、战争开支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日一羊”的传统,羊肉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羊肉在皇宫中不仅是美味佳肴,它背后还象征着政治文化。宋代学者吕大防曾说:“羊性温和,能够补益气血,仁者所需。”皇帝食羊,不仅是为了滋补身体,更是体现了“仁政”的治国理念。在封建社会,饮食与政治密切相关,饮食也成为了权力神圣性的体现之一。 而猪肉呢?在《宋会要》这部书中,几乎找不到猪肉出现在御膳房的记录。猪肉虽然在民间广受欢迎,但由于它被认为是不洁净的食物,始终未能进入宫廷。这不仅揭示了宋代饮食文化中的阶级分化,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饮食道德的掌控。 在农业社会,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是农民家庭必备的食物来源。但在皇室眼中,猪肉却永远无法登上大雅之堂。整个宋朝的饮食体系因此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结构:羊肉代表着礼仪与尊贵,猪肉则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食物。就像今天的国宴标准一样,宋朝的宫廷饮食也是有明确规则的。 说到东坡肉,它之所以能流传百年,不仅是因为它美味,更因为它承载了历史的深厚意义。东坡肉与苏轼的故事密切相关,而苏轼推崇猪肉的背后,是他用食物为官民关系架起了一座桥梁。 故事发生在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黄州生活困苦,官职空名,收入为零,苏轼不得不亲自料理家务。在当地,猪肉价格便宜,苏轼写下了《猪肉颂》,为百姓传授猪肉的烹饪技巧。他提到,慢火炖煮、勤翻搅动,猪肉才会酥软可口。通过这一方式,猪肉从“农家副食”变成了“文人美食”。 苏轼在黄州期间,百姓送来了猪肉,作为感谢,他又用这些猪肉为百姓做菜,进行奖赏。这不仅是食物的交换,更象征着“官民共享”的精神。后来,在苏轼任职徐州知州时,他再次通过猪肉来慰问工人,东坡肉因此成为了一个象征:它代表着苏轼与百姓之间没有阶级隔阂,是一种有温度的政治象征。 到了1089年,苏轼被调任杭州通判,主持西湖修复工程。百姓为感谢他送来了米、猪肉、酒等,他再次用猪肉炖菜回馈民工。这使得东坡肉在江南地区流传开来,最终成为了家常菜。通过猪肉,苏轼不仅破除了宋代“羊尊猪贱”的阶层壁垒,更通过美食实现了“饮食民主化”。 “切二斤肉”这句话,在黄州代表温饱,在徐州是奖赏,在杭州则成为亲民的象征。这“二斤猪肉”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体现官民关系的软实力。 宋代的墓葬考古资料也为我们揭示了当时饮食文化的秘密。从山西地区出土的壁画和砖雕可以看出,羊肉在宋代上层社会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壁画中频繁出现牛羊,而牛大多作为耕作工具,不用作肉食。羊肉则在壁画中频繁出现,且其烹饪方式与史料中的记载相符。 相较之下,猪肉却几乎没有出现在这些艺术作品中。这背后反映了当时的饮食文化观念:猪肉虽为民间常见,但由于“猪为贱肉”,它始终未能登上艺术殿堂。艺术创作服务于社会价值观,因此“羊肉为贵,猪肉为贱”便成为了饮食文化的深刻体现。 除了猪羊这两种主流肉类,鸡肉和鱼虾也是宋代常见的食材。鸡肉因其易于饲养且能产蛋,成为民间的常见食品。而鱼虾也在沿海及内陆地区的居民餐桌上频繁出现。因此,当宋代人在酒楼里喊出“切二斤肉”,这“肉”若是在图画中,多半是羊;若是在嘴巴里,多半是猪。不同的肉类反映的是社会阶层的差异,而每一块肉,都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和文化。宋代人吃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在吃出一种社会与文化的层次感。